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绿化种植和沙土区的利用情况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7-11-21 责任编辑:秩名

 绿化和种植

A园在绿化和种植方面投入还是比较大的。

总部里对于现有的绿化带在原址交接的时候便已经种植好了,从植株上的挂牌来看,幼儿与绿化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教师会将绿化与课程结合起来,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找芽芽”之类的活动。但相比之下,分部的植株种类更为丰富,紫薇、茶花、爬山虎、栀子花、紫荆花、桃树、银杏、梧桐等,将校园的绿化区装点得十分美丽,格外具有观赏性。

而第B园儿园因为是历史遗迹,本来原址的植物就比较多,后天园方又基于观赏性和应季性,自己栽种或有家长赠送了多株植株。幼儿园的绿化很丰富,种类繁多,在日常的活动中也常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是在植被中有夹竹桃这种忌用植物。

C园园区内植株较少,种类比较单一,没有专门的绿化区。但教师会在适当时机带幼儿在小区内发现绿色,探索植物的不同,充分利用小区的资源。

 

种植园地就是个浓缩的生态园,为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环境。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科学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探究的快乐。因此,种植园地既是幼儿园重要的区域环境,也是幼儿园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库。[尹坚勤.种植园地:重要的幼儿科学教育资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010( 5):8-9]

种植方面,A园选择在种植区的植物是由园长建议,并且对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后才定下来的。教师都很重视种植区对幼儿的作用,将“田野”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关注生命。种植区域内,每个班级的种植面积还是比较大的,不少班级就选择在一块地里中上不同的植物。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大限度地养育观察多种植物,提高种植区的利用,园方负责协调重复的植物选择,尽可能地展示出多个品种。

由教育老师参与种植区的规划,和幼儿一起完成种植过程,保育老师带领幼儿(值日生)进行每天的管理,如浇水,锄草等工作。幼儿全程参与种植区域的活动,从整地松土到栽种,再到浇水等环节,幼儿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亲力亲为。从播种到耕耘,再到收获,给予幼儿充分的体验。改变以前请花工专人打理的情况,让种植区域有更多孩子的痕迹。对于一些幼儿无法胜任的植物,如种植小麦,才请专人来种植。幼儿参与管理和收获环节。

值日生以外的幼儿可以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去观察,或是在散步以及户外活动时间自己去看一看种植区的植物。在种植和观察中,教师也提供了不同的材料:铲子、洒水壶、放大镜、记录本、标记牌、油画棒、油泥等。在对教师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40%的教师允许幼儿每天参加种植园地(参加包括浇水、观察等项目),40%的是每周抽两到三次进行,还有20%每周只有一次或者更少的机会参与种植园地。教师认为种植对于幼儿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收获许多种植方面的经验”,以及“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其次是“陶冶幼儿情操”和“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下图所示。

 

图4-1  教师对种植区教育价值的认识情况

注:1. 陶冶幼儿情操                           2.锻炼多种运动能力

3. 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收获许多种植方面的经验

5. 提供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         6. 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有一块地因为光照不够充分,以前是荒废着的,现在也已经开垦了出来,撒上了豆渣,想要养肥这块地,再次投入使用,使得幼儿种植区的面积可以扩大,增加小班对种植区的参与。

B园现在种植区的蔬菜不是幼儿所种,幼儿自己的种植放在教室内部,偶尔带到户外晒晒太阳。幼儿参与种植的环节基本上是把种子埋入土中,并且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每日的浇水由老师代劳。因为处于对种植区地调整之中,现在的设计并不合理,幼儿只能在靠水池的一面进行栽种,所以园方预备将种植区改造成为梯田形势。让中大班都能够有自己的种植区域,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需要在有些环节由几个班级一起合作。园方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种植区利用结合结合各时期课程的变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C园种植区域多是由教师进行种植,幼儿参与浇水与观察环节。一般每周观察2到3次,每次在十分钟以内,观察到有所变化才进行记录,其中一个班级根本就没有记录。

三所幼儿园中孩子对种植园区的参与情况对比如下图所示。

 

 

图4-2 幼儿对种植园地的参加频率

 

图4-3 幼儿每次使用参加种植园地的时间

对种植园地参与的时间总量基本相差不大,参与频率高的,每次时间就会短一些。除了B园对种植园地还处于重新规划整理的阶段,其余两所幼儿园都考虑到了种植园地的空间安排。

幼儿园种植园地的规划应该全域化,就是要关注室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尤其是要精心安排室外空间。要考虑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安排相对稳定的种植空间和经常轮替的种植空间。

这两所幼儿园都利用有限的土地在不同的季节进行轮种,A园更是开垦一块日照不好的区域,也可以用于种植,“这样,幼儿就有了比较植物生长及其环境的机会。”

4.2沙池

A园本部没有沙池水池,分园对沙池的利用比较多。很多班级的区域游戏中就有玩沙这个游戏项目,楼下的大沙池是只供大班利用的。

由当天选择插卡进行沙池游戏的人来玩,幼儿首先要换上护衣和胶鞋,然后由教师配合幼儿一起把沙池上的遮布掀开。教师接起水管,让幼儿动手给整个沙池浇水,让沙子湿润变得有可塑性。玩沙时可以带着任务去游戏,比如选择今天要搭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还是挖隧道。

玩沙时教师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幼儿自主选择工具,除了一般的容器、挖掘、滤器和装扮材料以外,教师还提出将自然物也投入沙池中。因此,我们看到沙中还藏有小石块以及贝壳,幼儿很乐于将石块一块一块找出来,当做是挖宝藏的角色游戏。教师还提供了画有狮身人面像的硬质纸板,在幼儿完成沙子的搭建后可以将板子插入。沙中提供的石子和贝壳也成为幼儿装饰自己沙作品的点缀。

因为是在区域活动中玩沙,所以每周可以进行五次活动,多是采取幼儿自由选择的方式进行,时间也比较充裕,中大班幼儿的玩沙活动都在30分钟以上。但是由于幼儿浇水的时间较长,往往实际玩沙时间不到30分钟,保持在20到30分之内。而小班的活动时间则适量减少,在20分钟左右。其中大班的教师对现有沙池使用情况的满意度最高,主要是由沙池对幼儿的有利影响出发的,认为在玩沙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的天性,又促进了能力的发展。中小班的教师对其满意度为“一般”,主要是觉得在教师指导现状以及空间资源的配置方面还可以有进步的空间。教师认为玩沙对幼儿的作用主要在于“让幼儿拥有快乐自由的情感体验”以及“促进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4   教师对沙土区教育价值的认识情况

注:1.促进幼儿想象力 、创造力的发展               2.促进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                      4.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5.增加幼儿的物理经验                           6.让幼儿拥有快乐自由的情感体验

 

B园沙池虽然有三个,但是三个的面积都比较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因为人手问题,一般采用集体活动形式,只能选择一个沙池活动,但一个沙池对幼儿人数来说又显得太过拥挤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是空置的。一个星期有一天可以去沙池玩,每次时间20到30分钟,在教师准备了其他活动时很容易被省略了。沙池附近有水池或者是水龙头,但是多数是用来做清理工作的,教师不容许幼儿将水与沙混合着一起玩。

 

C园中,每周教师会开展一次玩沙活动,分小组让幼儿把玩沙和其他活动一起进行,然后交换。每次活动时间在10到20分钟之间,组织形式是集体或集体与自由结合。“只需要增加一些附件。就可以使沙的游戏更加丰富”。[约翰逊.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1-320.] 但是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单调,只有容器类和挖掘类的材料,加上沙盆的面积过小,无法进行搭建或是角色扮演,因此幼儿只是一开始很有兴趣,玩着就渐渐失去兴趣了。沙盆里承装的是工业白沙,“主要是因为白沙比黄沙更容易进行卫生清理,而且不容易发生沙尘飞扬的情况,便于教师组织幼儿活动。但从质地上来讲。白沙的颗粒大,遇水后相对缺乏黏性,可塑性较小,而黄沙黏性较大,可塑性强,幼儿在天然细软的黄沙中更能体会到玩沙的乐趣。”[毕晓芬、张志宏.上海市幼儿园沙池设置及玩沙活动调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17-20]

 

三所幼儿园中孩子对沙池的使用情况对比如下图所示。

 

             图4-5 三所幼儿园幼儿每次玩沙活动时间

在玩沙活动中,A园有着明显的年龄阶段的差异,中小班玩沙时间明显少于大班。B园中,小班幼儿没有进行玩沙活动。可能是认为年龄阶段较小的幼儿一是对沙没有什么建构探索的能力,二是怕他们无法在玩沙时保持自己的清洁。C园则是因为大班在另外一栋楼中,沙盆放置在离他们很远的活动场地内,所以取消了他们的玩沙活动。

在玩沙所遇到的困难中,三所幼儿园老师的看法也不尽相同。A园教师对自己的玩沙活动多数是很满意的,认为没有什么困难,一些中小班的老师则认为困难主要在于如何指导幼儿不只是随便玩玩,而可以有所提高。B园的教师认为困难主要在于沙池过小幼儿人数多,从而产生的秩序问题以及在玩沙之后的卫生清洁工作。而C园的困难主要就是使用沙盆,资源配置比较落后,无法按照自己的需求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