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保险业关系分析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8-01-23 责任编辑:秩名

 1.1保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1.1经济增长对保险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贸易交往的频繁、新技术的运用,为保险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险对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完整而巨大的维系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是保险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海上保险、火灾保险和人身保险这样一个过程。保险产生有两个依据,一是自然基础,二是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保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保险是以众多投保人缴纳保险费形成的保险基金来补偿其中少数投保人受到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者之间形成了普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们可能为求得保障这个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由此而推动了商业保险的发展[1]。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都是建立在较高的收入基础上的,较高的收入带来较高的财产,所有这些都是保险消费的充分条件,同时较高的收入也提供了保险费用的支付能力。

其次,我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进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人们越发希望通过保险来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的的保险意识由此提升,进而促进保险业发展。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成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好坏。人们对生产生活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束手无策,并认为是很正常的天灾人祸。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化和改革,对人们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同的效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职工从头到脚、从生到死全部承担责任,职工没有必要自己花钱为自身进行保险。虽然五十年代也有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但从其实际经营成果看,并不是十分理想。历史进入变革时期,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虽然范围有限,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刺激了老百姓的保险需求,老百姓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通过购买商业人寿保险是解决自己未来生活的重要途径。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有利于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保险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行业,特别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商业保险的积极参与,商业养老、医疗保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1.2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对人力资源投资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决定于人力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生产要素、生产率两大要素[2]。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指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改善,包括生理及心理素质获得改善;另一方面是指劳动者教育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通常包括诸多方面,通过社会保险计划为劳动者遭遇生、老、病、伤、失业等社会风险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应当是人力资源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通过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投入,各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基本医疗照顾,以避免劳动者及其家属在遭遇风险时基本生活受到威胁,避免因病所致的身体素质下降和生活水平下降,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险提供的各种教育、培训计划,更是直接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还应看到,社会保险计划的建立,为劳动者消除和减轻了在面临各种社会风险时的不确定状态,将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亦是社会保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在积极影响。

(二)对资金积累和资金市场的影响

整个保险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它可以通过收取保险费建立起庞大的保险基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上各个经济单位持有的闲散货币资金集中起来,然后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股票以及发放贷款等方式,将这些资金间接转入投资领域,支援整个社会经济建设。

社会保险制度还通过不同的筹资模式,对积累资金和资金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一项日趋重要的政府收支计划,基金制社会保险模式实际上与经济发展具有更紧密的联系,通过直接的资金供给、利率及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和经济发展[3]。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些国家通过实行以强制储蓄为特征的基金制社会保险制度,在为劳动者提供基本保险保障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分散和防范了风险,保障商业贸易顺畅运行。因而,基金制社会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应低估。

1.2社会稳定与保险关系

1.2.1保险对社会稳定的促进功能

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业通过为社会提供保障水平更高、种类更加丰富的保障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保障需求,补充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保险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有高达 10 万多亿的储蓄存款,成为货币和其他有关部门始终不敢轻视的待出笼“猛虎”,在鼓励消费者选择银行存款以外的储蓄形式方面,寿险产品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4]。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数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金融市场来说是一种稳定的支撑力量。对庞大的保险资金进行高效管理和科学运用,可以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使用效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是在保险业逐步发展成熟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增强之后衍生出来的一项功能。保险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的社会管理功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又包括社会保障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及社会信用管理四个方面的功能。从本质上讲,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险业通过集聚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社会的资本积累率,同时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特有的交换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首先,通过保险制度的安排,应用大数法则和概率原理,集合多数经济单位,建立雄厚的保险基金,对约定的灾害事故或意外损失给予经济补偿,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普及的投连、分红型寿险产品,有很好的“积谷防饥”功效;其次,通过其资金融通功能,一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筹措大量可用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资金运用手段,达到升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强化保险社会保障功能;第三,是应用其责无旁贷的社会管理功能,参与到社会安全管理、社会救助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环节,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服务。这无疑有助于提升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切实担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

1.2.2社会稳定对保险业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稳定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断调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之间的联动越发紧密,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比如,由于2002年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不良表现,居民金融资产持有结构进一步调整,除了银行存款继续增加外,金融资产投资渠道逐步从证券市场转向保险市场,使2002年保险业发展迅猛增长[5]。

(二)社会稳定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有关约定,我国保险业将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这将有利于扩大保险市场规模,打破垄断局面,促进国内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进步。加快国内保险公司体制改革的步伐,缩短与国际保险业的差距;改变我国保险业的增长方式,增加市场主体,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社会稳定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保险意识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各种制度将与国际接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更加深入,国家为了社会的稳定,需要保险的参与。国家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部分将由人们自己来承担,国家今后除了有可能向所有国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津贴,以保证一张“安全网”的存在以外,人们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早安排晚年生活[6]。这时,这些体制的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稳定引起了人们对保险的重视,进而人们的保险意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