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8-02-15 责任编辑:秩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代传媒等教学手段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可以说,教育改革成效颇多,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实效性问题。大课堂教学是问题中的根本,在这一根本问题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要素的作用发挥失当,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一)根本问题:大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从根本上说,大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要素作用发挥的根本制约因素。当今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学生数量每年在不断地增长,而优质的教师资源无明显增长,师生之间比例失调,导致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供给之间的关系不平衡,为缓解这一矛盾,大课堂教学就成为各大高校的必然选择。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类的非专业课程每学期的占比较小,因而非专业课程就成为大课堂教学的先驱者。

大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供需的矛盾,但在这一教学背景下,就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多数学生反映,大课堂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后排的学生听不到、看不清楚,对老师讲的知识点一头雾水,最终只有放弃听课。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表现为:教师不能合理地调节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无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无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掌控课堂不足导致教学评价的效果不尽人意等。这一根本问题,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要素的作用发挥失当,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具体问题。

(二)师生关系不平衡

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激烈较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关系容易出现两极化。一极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的权威地位,不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将理论教育仅仅理解为向学生传递固有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师生间缺乏感情上的沟通,因而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育效果不明显。一极受现代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课题、自主查阅资料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得到了发挥,但它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认为教师只需要充当配角,因而在这样的自主下易产生几个问题。首先,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带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容易跑偏方向,可能会接触到与理论学习无关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偏离轨道,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当。其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能力发挥失衡。在学生群体之间,只有个别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或能说会道的“积极分子”才能够较好地发挥能动性,而大部分其他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从“听老师”变为“听学生”,导致课堂以个别学生为本,这就背离了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再次,在这一教育模式下,课堂活动与实践活动全交给学生,容易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放任自流,同样会弱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对日常生活实际的抽象凝练与升华,因而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内容比较空洞。如果教师只进行表面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停留于抽象的理论记忆中,无法深入理解它,教育教学就缺乏针对性。面对时代的飞快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该折射出新时代下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过于抽象化,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课程产生认识偏差,觉得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困难毫无益处,无法解决他们在生活上的困惑。这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缺乏实践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与我们所提倡的“三贴近”相悖离的,不能够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启发,不能达到我们所期许的教育目标。例如,许多教师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总是就理论谈理论,就意义谈意义,没有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学生不仅觉得枯燥,还觉得这一制度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不感兴趣,教师在分析过程中应将其与学生间的班委选举相比较,分析他们的共通点,学生由于亲身参与过班委选举,因而也就能轻易理解人大代表选举的过程及该制度对我们公民的意义。

(四)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不充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多媒体或交互式白板等现代传媒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大学课堂中,教师开始不断采用PPT课件、动画、音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也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不够充分。首先,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习惯于死盯屏幕开展口头讲授,不仅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还抹杀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机械化,反而消解了实效性。其次,教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即灌输式的口头讲授为主,而现代传媒技术只起着展示图片和文字的作用,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学习课堂中,网络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学生只是从抄黑板变成抄“白板”,现代传媒技术的功能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没有碰撞出有意义的火花。

(五)教学评价效果不足

教学评价是通过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内容选定是否适当及教学目标实现与否来体现的。目前大学思政理论课,主要以让大学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并获得相应学分为目标,以10%*出勤状况+30%*实践教学环节+60%*期末成绩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评价虽然有利于约束学生的出勤,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受大课堂教学的制约,这一教学评价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首先,就考勤而言,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在考勤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时间,因此许多教师为节省时间往往放弃考勤,对个别逃课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反而助涨了逃课现象。其次,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由于人数众多,学生被抽到的概率仅为1/100,因而大多数学生都抱着侥幸的心理,且由于这一环节较难把控,互动环节耗时又耗力,教师往往在这一考核中放水,于是这一环节又形式化了。最后,就期末考试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无论是采用开卷还是闭卷的形式,考题内容刻板单一,只是让学生就理论谈理论,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便能取得高分,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却不得而知,因而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六)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足

在大课堂的教学背景下,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例关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几乎成为不可能。面对一百多名学生,教师无法掌握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动向,而往往只能注意到教室前几排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后面的学生交流较少甚至无沟通、无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在高校会出现一门课程下来,学生可能对教师的姓名甚至外貌都很模糊的现象,出现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老师的现象。沟通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办法,频繁且有效的沟通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其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等,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