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交往中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8-03-25 责任编辑:秩名

 摘要: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大学生已经成为带动消费的生力军。社会交往活动不仅成为大学生消费的催化剂,而且也带来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相互影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特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交往;消费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目的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生存并相联系的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交往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彼此促进相互联系的交往型社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聪明的才智,还要有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交往所涉及的内容、领域也在扩大,物质性消费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消费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社会交往中消费渠道以及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频率和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正确指导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南京地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30份,经筛查,其中有10份是无效答卷。

(二)调查工具

    综合调研网上诸多调查问卷,综合调查问题问卷,实地查访某些同学及老师。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卡方检验、偏相关分析对男女大学生之间社会社交消费状况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当下大学生社会社交消费状况受年级、性别等诸多因素有着或紧密或疏散的联系。为此,我们特地从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频率、周期、当代大学生社会社交消费习惯、当代大学生社会社交消费金额总值分布、社会社交消费方向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消费频率及周期分析

我们走访了南京诸多学校之后,就现代大学生社会社交的消费的频率及周期进行了统计,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大一在近期相互吃请的频率达到2次以下的有40%,3到5次的居百分之五十,5到10次的占比3.3%、十次以上占6.7%。而大二的数据则是2次以下占6.7%、三到五次占46.7%。,五到十次的占23.3%,十次以上占23.3%;在大三、大四做显著的变化是十次以上的消费已经基本消失,具体的数据如表一所显示:

表1  各年级大学生相互请吃饭频率比较

年级 2次以下 3-5次 5-10次 10次以上 合计

大一 40.00% 50.00% 3.30% 6.70% 100%

大二 6.70% 46.70% 23.30% 23.30% 100%

大三 53.30% 36.70% 10.00% 0.00% 100%

大四 30.00% 66.70% 3.30% 0.00% 100%

全体 32.50% 50.00% 10.00% 7.50% 100%

C=0.481,  卡方值=36.099,P=0.000<0.001

我们对南京某大学12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平均每月相互邀请聚餐的频率与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存在非常明显的关系(p=0.000<0.001),列联C系数=0.481。

大学生用于相互吃请、邀请聚餐的消费频率,有随着年级增高而降低的趋势。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大二年级的学生聚餐频率最高。一方面因为大二学生相比大三大四消费观念尚且没有趋近于成熟,而另一方面相比于大一对于大学同学及老师之间的关系都要更加亲密。因此相互邀请聚餐变得容易。另外在向南京某大学教授采访时,我们得知,一般情况下,大二阶段的学生是大学团体活动的主力军。因此相较而言,他们吃请的频率相较其他年级学生来说要高出不少。另外我们还发现,大四与大三相比,平均每月三到五次的邀请聚餐频率反而上升到了66.7%。我们询问了几名大四学生得知,大四这年相比大三,实习回校概率变大,加上相互纪念、告别晚会等特殊因素影响,大四这一年相较而言,不可推脱的聚餐邀请因此逐渐增多。

(二)现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的频率分析

表2:各年级大学生超前消费比较

年级 超前消费频率 合计

经常 有时 偶尔 从来没有

大一 3.3% 43.3% 40.0% 13.3% 100%

大二 26.7% 56.7% 13.3% 3.3% 100%

大三 0.0% 40.0% 30.0% 30.0% 100%

大四 6.7% 33.3% 30.0% 30.0% 100%

合计 9.2% 43.3% 28.3% 19.2% 100%

C系数=0.436,  卡方值=28.104,P=0.0009<0.001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超前消费的频率与大学生所处年级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卡方值=28.104,P=0.0009<0.01)。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二年级是超前消费频率最高的一个阶段。从来没有超前消费的只占3%,一方面与前面所提到的大二是大学团体活动的主力军有关,社交消费的频率加剧。另一方面,大二学生离开了父母的管制,没有了大一的青涩,消费开始失去自我控制力,价值没又形成成熟的消费理念,造成了普遍的超前消费现象。

(三)性别对于参与活动的影响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喜欢按照男性女性来区分消费人群。为此我们也就性别与参与活动的方式以及性别与每学期参与活动次数比较两方面入手,试分析性别对于大学生社会社交消费是否存在影响。

表3  男、女生集体活动参与角色比较

性别 组织者 协助组织 应邀参加 勉强参加 直接拒绝 合计

8.50% 16.90% 67.80% 5.10% 1.70% 100%

4.90% 19.70% 68.90% 3.30% 3.30% 100%

合计 6.70% 18.30% 68.30% 4.20% 2.50% 100%

C=0.101,  卡方值=1.231,P=0.873>0.05

通过对120名同学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男、女生在选择参与活动的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P=0.873>0.05)。我们同时发现,男、女生应邀参加活动的比例分别占到了67.8%和68.9%,可见在社交活动中,当下大学生依旧处于相对而言较为被动的那一方。很多受访者都有一样的体会,集体活动大多数都是老师组织的,其余要么是社团,要么就是学校的学生部门组织,就自身而言其实并不是很乐意参加,但又不知道怎么拒绝,于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能选择应邀参加,有些学生因为想在老师面前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于是协助组织。而在表格的最后,我们发现无论是男生或女生都很少选择直觉拒绝参加大学生集体社交活动。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消费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表4 男、女生参加集体活动次数的比较

性别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t值 P值

男生 59 1.93 0.91 0.505 0.615>0.05

女生 61 1.85 0.81

我们对样本进行处理后发现男女生的性别对参加集体活动次数没有差异(P=0.615>0.05)。其实男、女性别在当代大学生社会社交的消费过程中并没有巨大的影响,表现出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相比较之下,男生整体参加集体活动的频率还是比女生整体参加集体社交活动的均值要稍高一筹。这细微的差别,大致由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导致。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学报》提示,当代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义气”绑架,参与更多的社交场合,而女性恰恰不愿意参与过多的社交场合。这种性格差异虽然并不明显,但依旧是时有体现。

(四)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消费习惯分析

现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的消费习惯有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集体消费热潮。在我们所调查到的120名同学当中,每月集体消费在2次以下的有42人,每月集体消费在3到5次集体消费有58人,每月集体消费在5到10次集体消费的有11人,每月集体消费在10次以上集体消费的有9人。分别占比约35.00%、48.44%、9.17%以及7.50%。具体数据如下图5所示:

 

表5 大学生每学期集体消费频率分布表

次数 人数 百分比

2次以下 42 35.00%

3-5次 58 48.33%

5-10次 11 9.17%

10次以上 9 7.50%

合计 120 100.00%

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往往是因为在日常的课业及团体活动中,大学的集体性更强,大学的集体生活更具有代表性。相较于初高中的流动的分班式交流,大学类似于大课、公选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很多,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的集体性。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社交消费的常态。加上,聚餐,生日party的聚会形式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不断火热,这种集体消费的习惯也因此现实的尤为明显。当这种集体性趋势愈发的加强,消费的相对集中性,与目的性也就会显得越强。因此我们不妨来好好考察一下,当代大学生社会社交经费的流向。

(五)现代大学生社会社交主要方向

表6 大学生消费方向分布表

方向 感谢 庆祝 朋友聚会 联谊 礼尚往来 恋爱 其他

人数 39 73 91 20 77 33 14

百分比 32.50% 60.83% 75.83% 16.67% 64.17% 27.50% 1%

从数据中我们观察到当代大学生很注重聚会、庆祝等集体性较强的消费方式,反而是,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花费比较多的例如恋爱、联谊、感谢这样的消费,反而占比不大。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集体的社交生活,同时社交具有一定的取向性。在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理由和途径,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正由朦胧的社交状态转向逐渐成熟的社交模式。同时现代大学生社会社交消费市场日益完善,这样的转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确实对于未来走向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得很多处事未深的大学生,因此而误解友情的含义。相较而言,大学比高中来说社团、社会活动更丰富,时间大部分情况下是闲散。因此,社交的理由、需求、目的都会变得更加多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当代在校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计划性少不够强。这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经济的理解以及消费观的理解的疏漏之处。

(六)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消费金额现状

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我们对120名同学每月消费金额进行数据整理,大致如下表7所示:

表7 大学生每月消费金额分布统计表

消费金额 人数 百分比

500元以下 2 1.67%

500-800元 16 13.33%

800-1200元 39 32.50%

1200-1500元 63 52.50%

合计 120 100.00%

从表7里,我们看到,每月消费金额在500以下的只有2人,占总人数百分比约1.67%、每月消费在500-800元的有1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3.33%。平均每月消费800-1200元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13.33%、平均每月消费12200到1500元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52.5%人。从这个数据里我们看到,每月消费金额越高 ,所占人数比例越多。即反应当代大学生消费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较高,消费观念仍存在不成熟,另一方面其实也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对于面子主义、面子工程的观念依旧深入人心。受传统思维下爱面子的思维影响过重。

为了得到更加确实可靠的数据,我们还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在娱乐上上每月的消费状况。大致如下图所体现的一样: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在当代大学生在娱乐消费上,平均每月消费300元以上的只占比15%,100元以下的占26%。倒是100—200元的的人数相对来说所占比重最为庞大,大致有59%。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这在经济学里,是比较符合健康经济状态的橄榄形模式。处于盲目消费及抑制消费之间。相比每个月的总消费的高代价而言,对于娱乐这样的非必要消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显得更加理性、克制。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花费是由于社交频率及聚餐等花费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