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8-06-25 责任编辑:秩名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出现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使得传统文化素养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逐渐缺失甚至消失。

(一)现实困境: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乏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够;传统价值观念淡化;践行传统美德能力弱化。

1.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容乐观

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相对偏低,从而导致他们不太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

大学生对传统文学著作涉猎不足、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了不深、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知之不详等,从而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相对肤浅、片面,对传统文化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不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传统价值观念日益淡化

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传统文化中有“大公无私”的价值要求,在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付出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回报,有的甚至一味索取不懂奉献的现象[6]。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重个人、轻社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在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放弃重义轻利的观念,主张义利统一,甚至开始表现出见利忘义的趋势,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为了金钱宁可失去做人的尊严。

在平时的生活消费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享乐主义的现象,集中表现为重物质轻理想,对物质、金钱过度的追求和崇拜,而对人文精神、道德信念的漠视和冷淡。

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淡化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水平令人堪忧,说明他们对提高自身道德水平重视不够。

3.践行传统美德能力弱化

传统美德践行能力的弱化首先表现为大学生文明意识的缺失。言语不得体、行为举止粗鲁、低俗或者践踏草坪、闯红灯、插队、不爱护公物、大喊大叫等状况时有发生。

传统美德践行能力的弱化还表现在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愿履行自己的承诺,不重视与同学、老师约定好的事情,而且在诚信承诺书上签过字后,仍出现考试作弊的行为,甚至将作弊手段不断翻新、行为越来越恶劣。

传统美德践行能力的弱化也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部分大学生重自我实现而轻社会责任,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协作观念差,对自我过分关注,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情采取冷漠的态度。[7]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现实困境归因

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应该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目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培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现象。

1.社会缺乏传统文化素质培育的氛围

市场经济浪潮使得人们过多关注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随着外来文化不断传入我国,极大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文化,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再加上互联网发展产生,大学生更乐意接收简短、可以快速阅读的碎片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中国,当下的中国高校,在当下的大学生中,已经没有“市场”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学校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关注技术与学术上的成就,从而导致学校的学科建设更加偏向于专业化、技术化,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部分高校只把文化课作为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次要补充。同时,高校设有的相关文化选修课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作为书本的搬运工,简单罗列,硬性灌输,并没有深刻讲解和分析,使得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的理解不够深入。

3.家庭传承传统美德功能弱化

“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处事原则等的培育、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并使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子女的自觉的道德需要”。[8]因此,家庭是孩子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的道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父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而在当代的不少家庭中,存在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传统美德传承。

4.大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主体性

大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持冷漠态度,在他们心目中,将传统文化定义为封建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奴性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肤浅浮躁的低俗文化、未经辨别的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总之,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来看,方方面面的不良因素都给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构成严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