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路径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8-06-25 责任编辑:秩名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四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出和实施具体、有效的举措,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品质、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

(一)营造积极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1.发挥现代传媒的独特优势

(1)电视的直观传播

电视具有视听兼备、传播迅速、感染力强的实用性作用,它是目前大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央视开设的《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坚持正确导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教育类节目,一定程度上是这类节目使传统文化回归到大众视线内的。

众多周知,当代大学生闲暇的时间很多,便会寻找各种方式消遣娱乐,追剧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大多数大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节目却毫无兴趣。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必须融入丰富有趣的元素,以契合并满足大学生的观看要求和心理共识,将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乐,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

(2)网络间接渗透

不难发现,传播技术和手段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应 “使传统文化不断与现代方式交融”。[9]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过程中,一方面,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官方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资源,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开发融入传统文化的具有学习性质的网络游戏,吸引大学生眼球,提升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开展传统文化类主题活动

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主题活动,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是特别有益的。其一,学术类活动。开展文化艺术类的公益培训和讲座,请名师阅读评讲等活动,树立学习新风,培养高校大学生读书的兴趣,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其二实践性活动。推进传统戏剧、书法进校园,开展免费观看红色电影,以及小型古典音乐会等,使大学生更佳鲜活生动的感悟历史文化,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提高其传统文化修养。

(二)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0]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传统文化具有应该立德、树人、育人的重要功能。高校应该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培育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当成一项重要任务。

要转变教育思想,重新认识到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建设传统文化课程的迫切性。完善课程结构,淡化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界限,[11]促进学科交叉相融。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中去,把传统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中。进一步开设传统文化类选修课,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建设传统文化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改进教育方法

建立一个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以及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12]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在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审美情趣的培养,阅览高雅的经典、接触智者,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气质与修养的培育,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教师应该提高对社会阅历的总结能力,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启迪大学生的人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教师做到知行合一,要求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并外化为外在的行为,用中国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行为,特别是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到“以身示范”,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为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

3.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推进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部分高校存在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看成应付检查的摆设。建立一套推进传统文化学习的长效机制,完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相关管理制度,已经是刻不容缓。比如,将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纳入评价考核,形成教师传播传统文化的激励制度等。[13]充分发挥文化景观在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营造大学校园承载传统文化信息及人文艺术的氛围,最大限度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越是身边的、影响越是潜移默化。同时,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已发展为一种潮流,它是崭新的一种阅读方式,并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使用和青睐,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和推广数字环境下大学生的传统文化阅读来展开相关的文化教育工作,[14]在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阅读活动,校园官网提供平台互动及推送传统经典,形成高校大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共识。

(三)发挥家庭继承传统美德的功能

1.家庭转变教育理念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必不可缺的环境,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起点,家庭在大学生传统文化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忽略了传统文化传承,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的重要积极影响,造成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内化和感悟能力。由此可见,转变家长功利化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

2.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15]一方面,家庭教育要重视“言传”。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和孩子聊一聊传统文化的话题,有助于把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孩子深层意识之中,形成一种习惯性力量。另一方面,重视“身教”。在家庭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应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

(四)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主体性

1.培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首先要培养自身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才会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修习传统的技艺,比如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通过这些传统的技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也不能止于传统技艺的学习。而应该更加全面深刻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悟传统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2.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命感。

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在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应该自觉地承担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16]

3.提升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人的素养是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发挥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实践的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吸取传统修养论,并以此为指导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强化自身传统文化文化素养的养成;同时还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内化的品质和道德外化为文化实践行动,通过文化活动的践行来巩固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结语

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有助于正确人生价值观,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等四个方面中入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创新学校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传统美德传承融入家庭之中,彰显大学生主体性。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等形成合力,才能改变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