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工程为徐州南郊某小区住宅楼,六层框架结构。该工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结合毕业实习的现场实际经验,通过设计计算及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采用计算机出图。
该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合形成及各种原材料计算使用对本人有很大的启发,完成一个建筑物的设计必需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设计深度,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比较,采用可行的经济合理的方案,考虑各种荷载,得出该工程的结构可靠度,按照国家设计及施工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在指导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根据不同的结构,选择结构计算单元,进行荷载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侧移计算、截面设计(梁、板、柱截面尺寸及配筋)、楼板设计(选用什么双向板,确定配筋)、楼梯设计(计算配筋)、基础设计(采用柱下独立基础计算配筋),确定截面的配筋还应满足构造要求。施工图中,结构及构件尺寸的标注要齐全,受力钢筋、箍筋及构造钢筋的编号清楚、正确。受力钢筋的锚固、连接及截断位置清楚正确。
因为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以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在用底部剪力法求出水平地震作用后,利用D值法完成了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一榀框架的内力组合计算。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分别完成了恒载和活载最不利布置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接着进行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及无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两种情况,对框架内力进行组合,得出框架梁柱的控制内力,进而完成了梁柱截面的配筋计算。
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使我对建筑工程的形成及起步初始阶段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综合认识,为今后涉及进入该行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地震;框架结构;二次分配法;荷载内力组合;截面设计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建筑设计-1
1.1工程概况-1
1.2气象资料-1
1.3工程要求-2
1.4建筑设计说明-2
1.4.1建筑平面-2
1.4.2建筑立面-4
1.4.3建筑剖面-5
1.4.4采光、通风设计-6
1.4.5建筑防火设计-6
1.4.6建筑细部做法-6
2建筑结构设计-10
2.1设计资料-10
2.2设计依据-10
2.3结构方案选取-10
2.3.1竖向承重体系选取-10
2.3.2水平承重体系选取-11
2.3.3基础形式选取-11
2.3.4结构布置计算简图-12
2.4框架梁、柱尺寸确定-13
2.4.1框架梁尺寸估算-13
2.4.2确定柱高度-13
2.4.3构件材料选取-13
2.5框架梁柱线刚度计算-14
2.6恒荷载计算-15
2.6.1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15
2.6.2荷载统计-17
2.7活荷载计算-20
2.7.1屋面活载-20
2.7.2楼面活载-22
2.8风荷载计算-22
2.8.1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22
2.8.2风荷载计算-23
2.9地震作用计算-25
2.9.1重力荷载代表值-25
2.9.2横向框架自振周期-27
2.9.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29
2.10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34
2.11内力计算(PKPM辅助计算)-43
2.11.1建模及相关信息输入-43
2.11.2恒荷载作用下内力输出-44
2.11.3活荷载作用计算简图-47
2.11.4风荷载作用下弯矩输出-48
2.11.5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其弯矩输出-50
2.11.6手算荷载、内力与机算荷载、内力比较分析-53
3 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54
3.1荷载作用组合-57
3.2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58
3.3框架梁内力组合-59
4 框架梁-64
4.1框架梁-64
4.2框架梁设计资料-65
4.3梁截面计算-66
4.3.1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66
4.3.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67
5 框架柱-69
5.1设计资料-69
5.2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71
5.2.1第一层边柱选取及相应的N进行计算-71
5.2.2按及相应的M一组计算-72
5.3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73
6基础设计-75
6.1基础梁截面尺寸的选取-75
6.2荷载选用-75
6.3基础截面计算-77
6.4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冲切验算-77
6.5基础底板配筋计算-78
7 楼梯设计(第一种)-81
7.1设计资料-81
7.2梯段板设计-81
7.2.1荷载计算-81
7.2.2截面设计-82
7.3平台板设计-82
7.3.1荷载计算-83
7.3.2截面设计-83
7.4平台梁设计-83
7.4.1荷载计算-83
7.4.2截面设计-85
8 楼梯设计(第二种)-85
8.1设计资料-85
8.2梯段板设计-85
8.2.1荷载计算-87
8.2.2截面设计-87
8.3平台板设计-87
8.3.1荷载计算-88
8.3.2截面设计-88
8.4平台梁设计-88
8.4.1荷载计算-88
8.4.2截面设计-88
9 楼板计算-89
9.1基本资料-89
9.2计算结果-89
9.3跨中挠度验算-90
9.4裂缝宽度验算-91
结论-96
致谢-97
参考文献-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