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景观设计研究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06 责任编辑:秩名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越来越追求休闲度假化与个性化,“互动性与体验性”成为当代旅游产品的设计要素。近几年,“民宿”在我国大陆发展迅速,它不但是一个“住”的场所,还成为了“游”的基地。于是,让民宿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成为民宿发展的关键点。景观影响人的体验,本文意在从游客体验的视角研究景观设计,来构建场景意境、完善体验空间。目前国内民宿出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资本和设计师投入到了民宿行业中,而学术方面对其的研究多涉及建筑改造、营销方案、存在的问题等等,缺少从体验的视角去研究的文章。本文以游客体验的角度从民宿场所景观本身、游人活动体验两个方面对民宿景观的营造设计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够为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1研究背景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 2016 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报告显示:2016 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其中,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了 10.47%,达到了 22.36 亿。而由于个人财富的普遍增长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全域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日前,中国自助游品牌网站驴妈妈旅游网发布了《2016住宿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酒店客人中度假客人比例约为

50%,远超商务客人。这些度假休闲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景点观光,而更关注景区地方文化的深度体验。是以,体验式旅游也成为体验经济时期旅游消费的必然发展趋势。民宿,作为住宿业的构成之一,凭借其个性化特点在自助游市场成长迅速。据迈点网研究数据统计,2016 年我国民宿增长到了 4 万多家。民宿以其更具本土风情的旅居方式、与当地人的共同生活的互动体验,迎合了崇尚个性深度游的“小资”偏好,成为旅游的“目的地”。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015 年以来,苏州太湖地区的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迅速生长,成为一种“新景观”及“旅游磁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宿,并以其为中心探索乡村改革复兴、美学传播等价值。然而在这种快速发展下,民宿行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少民宿设计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展示出自己文化特色的一面,公共空间布置也很粗糙,真正的是乡中“民”宿,却不是桃源“美”宿。平白、过度人工规划的工业痕迹(比如水泥小径)削弱了游客在住宿环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1]的闲适、惬意、追求本真的感受。

因此,本文意在通过了解、研究苏州东西ft精品民宿的营造氛围方式,为地区民宿更规范、特色发展提供借鉴,使民宿氛围营造的意象以及意境能够带给游客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强民宿“游”的价值,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民宿成为生态文明旅游的一个基点,促进苏州太湖度假休闲区品牌建设。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民宿一般即“B&B(bed  and breakfast)”。相近的还有美国都多见的 homestay(居家式民宿)或 hostel (青年旅舍)。由于国外民宿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关于民宿的研究也就比较全面系统。在CNKI 中搜索文章标题带有“B&B”的外文文章,结果显示约 240 篇。研究的对象包括民宿经营者、民宿住客、民宿市场等方面。在对民宿经营者的研究上,倾向于民宿主的理念和经营的方式、策略。比如 Ingram  H.(1996)研究得出,英国的民宿主通常是独立的所有者兼经营者。Donald

Getz 和 Jack  Carisen(2000)通过研究澳大利亚西部农村的乡村旅游以及服务接待业的经营者,发现他们经营的主要目标是生活方式及家庭相关[2]。而从住客角度看,研究涉及住客的性别、年龄、偏好、动机、满意度等。一些外国研究文献中发现女性旅行时比男性更喜欢待在 B&B 里(李、雷诺及农,2003 年;Moscardo,2009 年)。

Gunasekaran N.与 V.Anandkumar(2012)在对印度 Pondicherry 地区旅游者的

研究中发现影响旅游者选择民宿的主要因素包括:“家一样的氛围”、“物有所值”、“本土性”和“主客关系” [2]。

在景观设计研究方面,景观分析一般不考虑景观体验问题,它更偏向远景而非体验、外观而非系统、成果而非过程、功能规划而非生态文明联系(Koh, 2004)[3]。

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民宿的文献研究,从 2015 年开始激增,2016 年的文献数相比 2015 年增长了一倍。其研究对象包括民宿的概念、优劣势分析、营销策略、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行为、游客体验等。比如周玲强、黄祖辉(2004)就指出,一些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盲目地设计装修,去学习豪华饭店的设施、布局,从而陷入了城市化误区。甘博英(2012)强调,民宿和一般住宿存在的最大的差异就是能够把硬件设施转变为心理层面的满足[2]。除了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学者们也普遍发现民宿在其文化内涵上的缺失以及管理方式、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不足。比如,王显成(2009)曾指出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存在着缺少规划、破坏乡村地景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合等问题,严重制约其持续发展。

在民宿景观设计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一般关注于景观设计的“融入与创新”[ 4 ],即民宿既要融入当地的建筑风貌,又要融入周边的环境景观之中。还有的学者从景观美学的角度探索民宿造园的手法。例如,李萌(2016)认为,很多江南民宿景观设计运用了“文人造园”的手法,体现了“境生于象外”的中国古典美学特点[5]。黄杰龙、张玲玲(2015)通过对厦门地区民宿景观组合的研究,得出民宿景观的近景、中景、远景的不同搭配会对游客行为意图选择产生影响,且游客偏好自然类景观[6]。隋朋贤

(2016)则从景观营造原则角度提出了营造路径:尊重场所精神和在地性、增加创意营造意境、注重细节设计和人文关怀[7]。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民宿的地区集中在台湾地区,大陆地区较集中在四川、云南、杭州、海南等地。而针对苏州民宿的研究较少,一般也只是研究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1研究内容

本文以游客在特定景观场景下的体验为主导,对相关理论做了研究与整理。从民宿与场所环境、民宿与需求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苏州东西ft的精品民宿为调研对象,总结出苏州东西ft精品民宿的现状、特点及不足之处。基于体验的视角对其民宿景观营造进行探讨,得出了民宿体验性景观设计的四项原则,并从作为体验客体的

场所景观本身与体验主体的主角引入两个方面分析了场景意境的景观营造与游客感知、时空、人文体验的营造,期望能为民宿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4.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报刊、书籍资料,访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广泛搜寻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对本论文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整合。并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和研究,了解体验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内容,结合苏州东西ft精品民宿的实际,得出相关结论。

第二,实地调查法。这是到现场调查、记录的一种调查方法。笔者以游客的身份去深入观察、体验、感悟民宿的景观营造,归纳了苏州东西ft精品民宿的特点、营造手段及不足,总结提出体验式景观设计的建议。

第三,案例分析法。选取苏州市旅游局评选出的太湖东西ft精品民宿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以获得目前苏州东西ft精品民宿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