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中以主人公霍尔顿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16岁的年轻人因学业无成而被学校开除。他以一种愤世嫉俗的口吻来宣泄对周围世界虚伪与丑陋的不满。虽然潜意识中希望与人沟通,但由于反传统文化的心理根源所造成的压力,导致愿望的破灭,最终难以成功的跨越这一鸿沟而濒临精神崩溃边缘的故事。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塞林格《麦田守望者》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反传统文化的人物性格及其成因。
二、调研资料情况 在20 世纪美国当代文学中,《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奇葩。作品一经出版即成为头号畅销书, 至今仍一版再版。问世的最初几个月, 评论文章就不下两百篇。1959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六十年代在美国多以批判为主。在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于20 世纪60 年代作为批判材料由施咸荣先生首次译为中文出版,并传入国内, 1993 年之前以译介和初步研究为主,而1994 年之后才开始进行逐渐的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众多评论者的立场不同, 方法各异, 见仁见智, 各有道理; 传统与现代, 探索与创新, 经验阅读与理性思考, 错综交织评论焦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一,对作品价值、意义的多元追索。其中包括以后现代叙事为文本,借用跨学科理论的研究,表现50 年代美国青少年对社会主流文化代码的解域与正确归域的缺失所形成的矛盾与冲突。二、对作品主题的持续争议。包括题旨解读,展现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和着眼于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三、对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不同阐释。如美国社会的叛逆者、反抗者形象。精神净土的守望者和精神家园的追寻者,西方文学史上的孤独者形象。痛苦的觉醒者。四、其它角度的研究。象征、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研究。从以上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不难看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众多学术界人士对此著作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对他的研究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并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国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集中在对主人公及作者的批判上。 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是80 年代的译介为主, 到90 年代, 对美国文学作品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探索作品价值,作品主题,主人公形象及象征、叙事手法等。
三、初步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根据论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运用所学文学理论知识与文本研读技巧,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人物分析,从而说明其人物性格的成因。 定下选题范围,导师讲解论文总体流程 全面搜集资料,到国家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寻找相关的文献 找到详实的信息后,充分的阅读和理解资料内容,并做好记录卡 定下题目,写作范围,导师提供宝贵的意见并下任务书 对所选的材料进行筛选,摘录和整理 定下论文提纲,修改细节 拟写开题报告,征求导师意见 撰写论文初稿 导师审阅初稿,指出修改之处 修改初稿,反复斟酌字句 提交二稿,征求导师意见 导师审阅二稿,给予意见 修改论文,推敲各处细节 完成终稿,准备答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