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开题报告怎么写

当前栏目: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1-17 责任编辑:秩名

 课题研究现状:

  

年龄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很明显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最重要的个体因素之一。在1959年有学者提出临界期假说的观点,即语言学习具有明确有限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后学习者学习语言就很困难。Lenneberg 在1967年接受此观点并加以发挥,他们三者将神经学、生理学同语言学融为一体,之后的许多学者研究重心开始从教学过程转向学习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更多地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研究者从智力、态度、学习方式和策略、性格和动机等方面着手,从内部方面找原因。同时,借鉴了相关学科,如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二语习得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在1999年有学者提出了敏感期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人类大脑中的可塑性并不像语言临界期陈述的那样突然发生,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化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在青春期以前,有的人可能在青春期以后完成。根据这一理论,许多语言技能在发展的某阶段较别的极端更容易,而且有些语言技能,尽管不太容易,但要到语言临界期过后方能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只有一个关键期,而是多个关键期。

针对外语教学中年龄问题,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思辨性的分析和讨论。早在1992年,桂诗春(1992)教授对“外语从小学起”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英语教育中的教育经济学的问题。此后,赵世开先生(2002)提出了“在临界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在幼儿园和儿童中开设外语班,究竟是有助于他们能力的开发还是摧残他们的能力,实在是值得考虑。与其滥竽充数,还不如不开设这样误人子弟的课程”。近年来,我国一批新的学者(熊作兰,2006;彭坚,2007)联系当前我国外语学习的低龄化趋势,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启示年龄及其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关键期假说”为依据,从中寻求教育工作者如何抓住儿童语言的关键期,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然而,另一批学者(李阳阳,2011)直接否定了“关键期假期”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关键期假说在二语习得的领域里有多少解释力,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者争论的焦点是围绕儿童开始学习外语是否比少年、成人开始学习外语更具有优势。争论者各执一辞,互补相让,他们各自努力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综上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儿童、少年和成人三个年龄阶段在二语习得中各自的优势并未得到同等的重视,原因是大多数学者将二语习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关键期假说”上,强调越早学习外语,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这不仅会给儿童过早施加学习的压力,造成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同时也会干扰他们对母语习得,此外也会影响少年、成人对二语习得的信心。本文将基于这些已有的研究,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探究各年龄阶段在二语习得中各自的优势,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探寻适合不同年龄的教学方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理想的效果,避免千篇一律和生搬硬套。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从对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研究,通过对儿童、少年、成人在二语习得中语音、语感、语法等方面获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并结合智力水平、成熟程度、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对二语习得者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各年龄阶段在二语习得的优势。帮助家长和教师针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帮助青少年和成人提高他们外语学习的效率,以及帮助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课题研究要点:

  

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探究各年龄阶段在二语习得中各自的优势,及探寻适合不同年龄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