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谭恩美根据自己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该书,并于1989年出版。《喜福会》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使得谭恩美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喜福会》以旧金山的四个华人移民家庭中的四对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微妙的感情。该小说在华裔文学界掀起一阵热潮,人们对其也是褒贬不一,华裔作家赵健秀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故事持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认为华裔都是文盲,编造出个“传统”小说来。华裔导演王颖则很喜欢这部小说,并将其改编为电影。作家南希·维拉德赞扬称:“谭恩美在这本小说中的杰出贡献不是揭露母女之间是如何彼此伤害的,而是她们如何彼此相亲相爱,并最终宽容对方的。”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谭恩美及其作品的研究当中,并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从各种角度对《喜福会》进行了解读。大多数学者关注其作者身份、文化冲突、母女关系、女性觉醒等内容,并根据这些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外国学者Bella Adams的Identity - in- Difference: Re-generating Debate abou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2006)对《喜福会》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的身份冲突进行了研究,再如,Patricia L Hamilton对小说中表现的风水、星象、五行元素对中国的传统信仰进行了解读。当然,研究中更是不乏诸多国内学者的身影。例如,钟营(2009)通过谈论电影《喜福会》中人物的双重身份来引导读者关注作者谭恩美的双重身份。又如,彭桃英(2006)从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来解读《喜福会》,认为小说通过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到沟通与理解的描写,表达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吴晓芸和熊万琼(2008)从母女关系的角度解读小说,认为母女间的误解、冲突、沟通理解,到最后的认同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过程。荣伟(2012)认为《喜福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展现了华裔女性的命运演化史,谭恩美巧妙地将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问题结合在这部小说中,揭示了华裔女性沉默的根源,呼吁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自身的解放,寻找非殖民化出路,从而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研究小说中表现的教育观念。比如,王雅萍(2012)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作品中的母女冲突进行了探讨。王小玲和龙森祥(2013) 认为中美文化差异固然是导致母女冲突的主要原因,而母亲对女儿教育的误区也是导致母女冲突的重要原因,谭恩美笔下所反映出来的家庭教育误区是我们当今很多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所面临的问题。 课题研究目的: 《喜福会》中描述的四位华裔母亲各有自己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然而不同之中又能窥见相通之处。我们能从四位母亲的教育方式中发现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尤其是女性的家庭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教育观念也呈现多元趋势,《喜福会》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教育与其受外国文化影响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大多从文化冲突方面对该书进行了研究,而对其展现的中国传统女性教育研究相对不多,因此,本文意从《喜福会》中所表现的中国传统女性教育观念的特点、作用及其影响入手对其进行研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说原作。 课题研究要点: 1. Introduction 2.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Education 2.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Education 2.2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Education 3.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 3.1 High Expectation 3.2 Forcible Inculcation 3.3 Lack of Communication 3.4 Moral and Life Education 4. Concl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