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语用失误的研究最早是由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语言学者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一文中所提出的。她指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Thomas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划分为两类:一是语用语言失误;二是社交语用失误。这为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原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Kasper 和Blum-Kulka (1993)指出,语用失误产生是由语用负迁移引起的。他们认为研究语用失误的方法有三种:(1)交际失误研究(2)对比语用研究(3)语际语用学研究。Zegarac和Pennington (2000) 认为,语用失误产生是语用负迁移的影响,二语学习者错误地将母语中的语用知识类化到了目标语的语境中。可以说,母语负迁移和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最早是黄次栋于1984年在《语言学与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到“语用失误”这一理念。他详细讲解了十种不同的语用错误并指出,在语言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非言语语境和背景下的运用。在这之后,何自然、严庄(1986)对语用失误进行了量的研究,他们以托马斯的理论为基础,于《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中,通过调查总结表明,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语用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的缺乏。因此,他们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授跨文化语用知识。他们的研究对于探索和分析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有极大的实际价值。王得杏(1990)将语用失误的研究扩展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并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贾玉新(1997)指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戈玲玲(2002)认为语用失误主要因为说话者与听话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之间会产生不恰当的言语行为。戴伟栋、张红玲(2002)提出,文化迁移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文化迁移有两种,即表层结构迁移和深层结构迁移,语言语用失误属于表层结构迁移,而社交语用失误属于深层结构迁移。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差异、文化迁移、母语迁移等。众多学者对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非常详细,但很多也只是分析,并未提出有效的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通过更理智的思考,调查与分析语用失误的具体原因,给出能避免语用失误和提高跨文化交流中语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从日常用语的层面,如称呼、邀请、要求等情景中,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类型、特点及不同情形中的语用差异。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背景,深入探究跨文化交流中所出现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找出避免今后交流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增进彼此间的互信,消除误解与隔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