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尤金•A•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读者或者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谭载喜,2000:140)。从而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提出引起了译者对读者感受与反应的关注。 纽马克(Newmark, 2001)把文本分成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公示语文本属于号召型文本。公示语翻译的目的是让英语读者在中国更方便地学习、生活、工作或旅游。翻译这种文体,我们应将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考虑其文化和接受能力,把公示语的信息准确传递出来。可见纽马克在公示语翻译中注重读者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不谋而合。 刘泽林在《交际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一文中提到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因而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文本的核心在于读者的感受与反应。从而唤起读者作出反应,思考,感受。译这类文本时,译者应遵循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 吕和发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一书中提出:公式语的使用对象是那些以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旅游商务人员、体育休闲者、外交文化官员等。公式语的交际目的突出,针对公示语使用对象对食宿、行、游、娱、购等基本信息需求,迎合的是公式语使用对象—“国际公民”、国际旅游者对不同文化深入体验、学习、接纳、融合的需求。 潘兰兰在“论公示语翻译中读者的主体性”一文中提到:和其他文本翻译一样,在译者--译文--读者三维关系中,译文读者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使译文更贴切更理想,译者首先应考虑“为谁而译”,不能拘泥于原文,而应顺从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并特别强调译文读者的情感需求,坚持采取以读者为主体的翻译策略,做到简洁,易懂,真正实现交际的目的。 当下,汉英双语公示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公共场所还存在公示语的乱译 、错译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翻译者忽视读者感受,缺乏一定的英语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翻译技巧,没有公示语翻译实践基础而导致的。本文通过探讨读者反应对公示语英译的影响与启示,诣在呼吁关注读者的审美与感受,掌握一定的公示语英译技巧,避免失误,从而译出更加得体的公示语。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读者反应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对比忽视读者感受而导致的一些误译实例,得出结论认为: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读者的感受与反应,要根据一定的方法与技巧,避免误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