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设计思路

当前栏目: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1-30 责任编辑:秩名

 课题研究现状:

  

国外对《喜福会》的解读主要体现在评论上。1989年3月许多赞誉有加的书评开始出现在美国的一些重要媒体上如时代的John Scow的《虎女》,《新闻周刊》的Dorothy Wang 《未明之秀赛》,《纽约时代书评》的Orville Schell的《母爱深入骨髓》称“这部小说是一部书籍中的珍品,实际上,谭恩美的作品已经创造了美国的新体裁。”20世纪90年代了,许多美国评论家相继客观而又不失赞许的评论隶属边缘文学的《喜福会》,他们认为谭恩美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华裔文学传统中的异域情调家庭关系和文化冲突同时她也摒弃了关于中国女性的古板形象发展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

中国学术界对《喜福会》的研究正式开始于张向华发表于《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的论文《美国华人社区角度下戏剧版〈喜福会〉之我见》。《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8年底的数据库中,仅篇名出现《喜福会》的文章就有105篇,而主题搜索则有216篇之多。《在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上——评〈喜福会〉文本结构的特色》(徐劲,2000)、《文本风格与创作语境——由小说〈喜福会〉谈起》(施敏捷,2001)、《语言选择与文化取向——解读谭恩美的语码转换功能》(何木英,2004).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有许多关于在国内喜福会和国外的研究论文,它得到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它可以通过结合一些文件,西方的观察,特别是美国学术界,主要关注喜福会的地方,如民族主义,种族方面的评论指出,阶级差异等,但西方学者极大的兴趣,这项工作一直以来出版。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主题和许多论文已发表的。这种魅力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现在喜福会的鲜明对比,包括神秘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人明智。因此,这部小说也成为一个美国白人主流评论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研究工具。然而,中国国内学者对这部小说的方向的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国学术界研究喜福会开始在1994,和自那时以来,一直在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大量的研究文献已经表明。在喜福会的各种评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开始倾向于文化政治批评。例如,王晓红在小说中对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的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她把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立为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论述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先是对作谭恩美以及作品《喜福会》进行简单介绍,使我们对该写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是文献回顾,描写国外国内的研究和评价,最后花笔墨展开详细描写冲突与融合。

课题研究目的:

越来越多人开始去海外发展,在去外国深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异国的生活接壤,与文化发生碰撞。中国与美国是两个都有文化底蕴的大国,但是既有其兼容性,也有其差异性。本文旨在从中美文化角度方面探析,通过分析小说《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融合,以及出现冲突与融合的原因,进而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美文化的差异所在,同时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可以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