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中美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关系逐渐密切。在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根植于不同背景的文化必然会产生摩擦与碰撞。因此,国内外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不断增多。中美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其中,家庭价值观作为文化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电影《喜福会》正是一部以研究跨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冲突在影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关玉红(2009)以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研究对象,认为四组家庭中母女间的冲突、在面对婚姻的选择上态度的差异、同龄人之间关系的不同,都是因中美之间不同的家庭价值观而导致的结果。罗艳丽(2007)的《<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学解读: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从中美两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国家庭的集体主义和美国家庭的个人主义、中美不同的教育方式、表达爱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解读了中美家庭观念的的差异。她认为在中美文化中家庭的概念千差万别,中国家庭大多是几代同堂,而传统的美国家庭仅仅包含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集体主义支配下的中国家庭成员认为个人是次要的,家族的脸面、集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美国家庭提倡个人主义,认为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美国人对子女采取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中国家长惯用唠叨、警告、批评等方法来教导子女听话。美国家长使用亲吻、拥抱来表达对子女的爱意,而中国父母的爱可能就表现为像小说中的母亲吴素媛不断地为吴精美煮螃蟹。罗瑞(2013)也指出中国式的母爱是非常含蓄的,中国母亲们更愿意用她们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对子女的爱。 姜苓(2010)从“慈”与“孝”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她认为“慈”在《喜福会》中的体现是母亲对于女儿的疼爱和寄予在她们身上的期望,而“孝”则表现在女儿们对于母亲的感恩、用自己的行为光宗耀祖,为自己的家庭带来荣誉。这种传统式的父母慈子女孝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遵从的道德规范,这主要是受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慈”与“孝”与美国家庭的家庭观念淡薄、亲情关系离疏形成鲜明对比。 邓晓婷(2011)在《刍议<喜福会>中东方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家庭观》中将《喜福会》里体现的中国家庭观归纳为“父子之道”和“夫妻之道”。“父子之道”要求父母尽其所能为子女提供成才的机会,而子女则应该顺从父母的意见。儒家对夫妻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夫义妇顺”,即丈夫要重视夫妻间的情义,妻子要顺从丈夫。 周莹和马瑾(2012)在《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中以《喜福会》小说为研究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范本,发现中美家庭在家庭概念与地位、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指出造成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的根源是中美两国不同思想意识的反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本位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家庭利益高于一切。而美国人受到地理、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大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她们说明了比较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意义,提出要以美国之长补己之短,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要避免固步自封、拒绝外来文化,又要避免否定自我、全盘接受。 谢利君(2010)在指出了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的基础之上,又从文化、社会制度、习俗等角度阐述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她认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政府强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中国人也形成了尊重他人、以集体利益为先的观念。而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美国人更关注个人发展。除此以外,她还提出了家庭价值观差异对于文化、社会结构、个人发展的影响。
关玉红、罗艳丽等人均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以电影为出发点探究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电影因内容精简而更易被大众接受且其选取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叙述,因此,以电影为研究对象所得的结论更有说服性。另外,前人的研究侧重于论述中美价值观差异的表现,本文力图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和从中得出的启示。
课题研究目的: 全球化环境下,中国和美国交流频繁、来往密切,在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中美两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两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更是千差万别。本文旨在以电影《喜福会》出发点,深入研究中美两国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并从历史、宗教、文化多角度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帮助人们正视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