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当前栏目: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8-02-12 责任编辑:秩名

 课题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植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词汇,它们大都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谈及隐喻,西方对其研究可谓源远流长。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方法,属于语言表达问题。他认为隐喻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隐喻因此一直被视作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Vice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在《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认知观点。而真正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却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也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概念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部分映射。这种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基本的联系。 而植物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与植物长期密切的接触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某些特征与生活中的人或其他事物的某些特征具有相似性,于是通过隐喻思维将植物隐喻词汇意义映射到其他对象的意义域,从而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意义转移,形成了植物隐喻。杨元刚和张安德(2002)就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进行对比分析,从语义重合、语义错位与语义空缺三个方面探讨汉英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异同。语义重合,即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重合,这种重合可能是全部重合,也有可能是部分重合。而语义错位,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植物名词字面意义一样,但其联想意义有很大差别。语义空缺则体现出民族语言所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唐燕萍(2002)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阐明了隐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理念。陈珩和黎荣华(2012)通过分析对比一些常见植物隐喻现象来探讨英汉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的异同,并分析英汉民族认知思维上的差异。从文学传统方面,指出英美文化深受《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英语中大量的植物词汇隐喻现象是从圣经故事和神话故事中衍生出来的。而汉语中植物词的喻意则多受儒家典籍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杨丽君和夏日光(2014)指出,由于认知相等,英汉植物隐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其隐喻意义差异则体现在多个方面,即同一植物,不同的隐喻意义;不同植物,相同的隐喻意义;汉语中独特的植物隐喻及英语中独特的植物隐喻。通过对比分析,体现了英汉植物隐喻认知对等及文化,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的认知差异。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植物隐喻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总体来说研究范围比较有限,有的侧重于隐喻美化语言的效果,有的侧重于英汉隐喻的差异性。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植物隐喻化和英汉植物隐喻进行研究,通过词典、文学作品、网络等途径收集常见植物隐喻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两种语言在植物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阐述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克服英汉语之间的交流障碍,更好地促进英汉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