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所具备的自然属性之一。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研究报告中,都存在着语言模糊现象。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L.A.Zadeh)(1965)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提出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在语言学界,语言模糊性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而模糊限制语正是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人们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拉科夫(G.Lakoff)(1972)发表了关于模糊限制语的论文《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模糊限制语( hedges) 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如“almost,or so,about , around, a little, a little,bit , more or less, sort of , kind of, probably, perhaps”等。P. Brown和S. Levinson(1978)在《语言使用中的普遍性: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中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部分地改变话题真值程度的分词、词或词组”。国外学者Prince 、Frader 和Bosk(1982)就医生与医生之间言语交流过程中的模糊言辞(On Hedging in Physician一Physician Discourse)进行了观察、分析后,认定至少存在两种模糊。一种模糊存在于命题内容自身,而另一种模糊存在于命题内容和说话人之间,用以表明说话人对命题所持的态度。由此,他们提出将模糊限制语划分为两类:approximators(近似化语)和shields(遮掩语)。前者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后者不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但反映说话人对命题所持有的态度。P. Brown和S. Levinson(1987)在《礼貌:语言使用中的一些共性》(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中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在公众面前想要维护的自我形象”。面子可分为“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由于交际行为本身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act),所以交际者要采取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来保全面子。模糊限制语是维护社会关系,保全交际双方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对方面子受到威胁时,用以削弱他人的批评或抵触,缓和紧张气氛,挽救对方面子。 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一般认为,伍铁平先生发表于《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陈华林、李福印(1994)在《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从广义语义特征将模糊限制语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和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张乔(1998)在《模糊语言学论集》中认为模糊限制语一些令听话者得不到确切信息的词语, 如“about around,approximately, or so, nearly, - ish”等。蔡龙权(2002)在《关于限制语精确话语信息的可能性研究》中指出,“模糊限制语具有提高说话者对话语真值的承诺程度和精确话语信息的功能”。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语言学角度对于模糊限制语做出了不同的阐述,通过这些研究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到了模糊限制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同时,读者们也能深刻的认识到广告语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保证读者们的利益。此外,该研究也能令广告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探讨了广告语言的特征,初步认识到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作用与对广告的影响,加强人们对于广告的了解。同时,也旨在广告商们能够更好的运用模糊限制语对其产品进行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