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一.1.国外背景分析 David Zilberman分析认为澳大利亚的粮食市场改革的成功在于对市场的把握和对政府的政策分析的明确,不能抓到市场的无形作用,政府的政策就是空谈,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限制,整个粮食市场将混乱不堪。 2.国内背景分析 李友华研究认为,价格改革和流通主体的确立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双轨制为起点,并逐步深入。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已取得成功,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促进了整个农村和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其立足点是保护“三农”。为了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大商业性经营的力度,缩小保护价收购范围,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并要加强粮食销售,促进生产与流通。 二.意义 粮食流通政策是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准则,对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范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选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一方面,日本的粮食流通政策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提炼出这个国家粮食流通政策的重点领域和经验。另一方面,对国内文献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消化和吸收,以进一步提高本研究水平。 2.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粮食流通市场化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赋权,运用指标体系综合分值法来评价粮食流通市场化水平,进而来评价粮食流通市场化政策的成效。 二.研究主要内容 1.在大量阅读吸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粮食流通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历史和现行的粮食流通及市场化政策,完善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2.主要对粮食流通及市场化政策的主要内容、特殊性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理清和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 3.分析总结了日本粮食流通市场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并总结得到一些相关启示。 4.从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完善粮食产销衔接、健全粮食储备功能和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等方面对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政策的演变与预期效应进行了说明。 5.对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政策成效评价。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市场化指标,通过运用指标体系综合分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粮食流通市场化政策的成效。 6.以四川省为例进行上述理论以及评价体系的验证。
3、研究条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结果。 一.研究条件 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在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已查阅了一定量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研究的文献,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粮食流通及市场化的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主要问题 本文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通过四川省为计算分析实例,构建评价国家粮食流通市场化政策的评价体系,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判国家相关政策作用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