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独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多大,实力多雄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以满足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对新技术的需要,更不可能独自控制所有的技术和知识产品。正是这种复杂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复杂性日益增加,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通过并购寻求生存,以求更好地发展。 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态势十分迅速,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价值。尽管相关学者通过我国上市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并购中仅有 30%左右的取得了正的并购绩效,许多并购最后发现都是失败的。同样的情况在西方并购市场也同样存在,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的石油、烟草、食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对外进行着大规模的并购,然后实际取得并购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展现在股东和投资者面前的是公司经营绩效的滑坡和企业价值的下降。 总体来说,并购的价值效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现在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异常重要,就更需加强对并购重组的研究,关键问题就是研究并购活动究竟能否创造价值。分析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得到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来规范各个企业的并购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均可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入手,分析并购的绩效和影响并购的因素,希望通过这些论证,能够找到影响并购绩效的原因,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并购活动。其次,对企业来说,指导其如何并购能给并购双方带来最大收益等实践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对投资者来说,从战略层面制定合理科学的兼并收购方案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并购前合理评估各种因素对并购的影响,以评价并购的可行性,在并购后探索企业的哪些管理方式会影响并购绩效,可以提高企业的并购绩效。 并购是一种高风险的资本运作方式。虽然并购成功以后,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市场份额,但是,并购的过程是风险无处不在的。本文通过并购绩效的研究,可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企业在并购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使资本市场能够规范运作,并为其它想并购的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现实参考。 课题研究现状: 企业实现并购可以有效地利用双方的技术、资源达成企业技术联盟对合并后新企业的有效控制,实现各方面的效益。西方学者往往利用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以及金融学中的主要分析工具研究企业并购是否可以增加并购企业的价值。国内学者不断尝试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测度企业并购绩效以及中国企业并购绩效的动态演变特征,希望对中国发展迅速的企业并购行为的现实状况给予合适的评价和说明。 对于并购的价值创造能力的研究,由于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的不同,以及所选取样本不一致,目前并没有得到一个所有学者都认同的观点,甚至各个学者的观点有时候大相径庭。得出的结论无非以下三种: 并购使并购企业效益下降。Hogarty(1970)研究了1953-1964年间43家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发现其股东收益有21家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效果较好的只有3家,说明并购对股价变动具有负面影响。Meeks(1977)和Kumar(1985),都以公司利润为指标,将并购后帐面利润与并购前利润的加权平均值进行比较后得出:并购事件发生后,并购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David Birch (1996)通过对美国1992-1995年间1300多个并购案例中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现收购方大多付出了超过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对价,而且只有大约60%的收购公司在并购后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增长。刘焰(2002)采用财务指标趋势分析法,分析了跨行业并购后企业主业收益、成本状况、投资收益、资产质量的变动趋势,发现跨行业并购难以提高企业业绩,甚至有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现象。徐维兰、崔国平(2008)分析了市场总体对并购事件产生的反应,发现在并购后短期绩效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并购后第二年其绩效就出现下滑趋势。 并购使企业效益增加。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美国1979--1983年间50家大型工业类上市公司并购的情况,发现收购公司经行业调整后,其经营业绩也在并购之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Manson、stark和Thomas(1994)以营运现金流量为标准,对1985年至1987年间38个英国的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得出:并购使并购企业营运现金流改善。方芳、闰晓彤(2002年)以2000年80家并购企业为样本,采取财务数据对比的方法得出:企业在并购的第一年里,并购给并购企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李善民、陈玉罡(2002)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9-2000年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后得出: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 并购对企业效益无显著影响。金融学者Brunet(2002)分析了的44项关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研究成果,1/3(13项)的研究表明价值受损,1/3(14项)的研究表明价值不变,1/3(17项)的研究表明价值增值。李善民和李晰(2003)对2000年发生涉及资产的并购公司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控制权转移、扩张、战略转移类的公司在并购当年、重组后第一年以及第二年内绩效都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 据以上研究文献的结论,并购事件的发生给股票价格带来利空或者公司并购后整合失败。但是,全球并购交易总额逐年加速增长。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企业并购效益研究还存在分歧,导致跟现在企业并购绩效的分析结果出现区别的关键就是评价指标的抉择、分析样本的抽查和分析方式等角度不一样。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并购效益评价方面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并购是否能带来效益。通过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深刻认识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质,客观公正的对企业并购效益做出公正的评价。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从金融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到,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并购行为完成企业谋求自身快速发展的目标,从企业的战略实施的角度看,企业并购行为也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举措。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5次所谓的“并购浪潮”。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第一次并购浪潮可以追溯至1895-1904年。而第5次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浪潮发生于1992-2000年。wWW.EEElw.com正是由于并购行为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多次并购浪潮的事实,西方学术界对于并购行为的研究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西方学术界已经对于企业并购行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结果是否可以运用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学术界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中国在上个世纪的 80 年代开始逐步通过不断下放企业经营权,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等方式进行企业层面的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企业逐渐成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自主经营性的提高,是中国发生企业并购的制度基础。1984年7月5日,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了保定针织器材厂,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例企业并购的案例。至此,中国企业并购活动就逐步开始繁荣起来。1993年10月,深圳宝安集团在金融市场的二次市场中通过购买总股本19.8%的股权的方式,正式收购了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通过资本市场发生的并购案例。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是中国资本市场乃至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相关的理论研究来看,现有的有关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有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中并购行为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实际上,转型国家的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设立的过程中,提供了从动态角度研究企业并购相关理论的可能。可以让我们看到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企业并购行为的种种独特规律。所以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并购效益进行相关研究,得出影响企业并购效益的相关因素并进行检验和分析。本文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对于规范化和系统化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为实践部门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有参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