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选题目的: 本文着重研究电沉积法,为泡沫镍的制备提供信息。通过对实验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来获取一种相对较好的制备工艺。 选题意义: 研究泡沫镍的工艺流程,探索在实验里,各步骤中不同影响因素对于泡沫镍制备的影响,来获取制备泡沫镍的优良的工艺流程。并在制备泡沫镍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为制备泡沫、泡沫镍载钌(载钴)等多孔金属材料做准备。 研究现状: 各国进行泡沫镍的生产工艺各异,归结起来主要有50年代兴起的烧结法、发泡法、真空气相沉积法和电沉积法等。传统的烧结法制得的基板的孔隙率在80%左右,比表面积较大,但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和法国就针对片式泡沫镍的不足,研究出了带状泡沫镍的生产。但至1997年,全世界也只有以上的三国能够生产,1997年,加拿大的INCO公司生产连续带状泡沫镍获得成功。1998年我国的长沙力元在国内率先研制出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的制程工艺。近年来,在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节能汽车的发展很快,泡沫镍作为镍氢电池的骨架材料,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1)通过文献搜索来了解目前的各种制备泡沫镍的技术。 (2)对聚氨酯泡沫进行预处理并采用电沉积法将镍镀在泡沫上,等泡沫镍催化剂制备完成之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观察泡沫镍的变化 (3)测试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等因素对泡沫镍成品的影响 (4)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改进的建议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确定选题方向,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2月:完成论文的前面两章; 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8年4月:完成论文的实验部分,并完成论文的后面三章,确定初稿; 第四阶段:2018年5月:对论文进行检测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四、参考文献WWW.eEelW.cOm [1] 刘才伟.电镀法泡沫镍载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制氢实验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2] 孔维泽.高效改性TiO_2光催化剂光解水制氢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02-18 [3] 惠志林,张景怀. 泡沫镍的制备方法[J]. 稀有金属,1997,06:48-51. [4] 李保山,牛玉舒,李保山等. 电沉积法制备泡沫镍[J]. 材料工程,1998,01:38-40+25. [5] 李军灵.聚氨酯泡沫表面Ni-Cr共沉积工艺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 [6] 靳新位,刁美艳.用沉积法制备泡沫镍的工艺及应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3,02:9-12. [7] 何细华,胡蓉晖,杨汉西等. 泡沫镍的电沉积制备技术[J]. 电化学,1996,01:66-70. [8] 张秋利,兰新哲,宋永辉.电沉积法制备泡沫镍的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7,05:40-42. [9] 陈红辉,陈通杰,董成国等. 梯度密度泡沫镍的制备工艺研究[J]. 电镀与环保,2011,02:11-13. [10] 曲文生,张功,楼琅洪等. 电沉积泡沫镍的DTR控制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01:76-79. [11] 戌旭滨,陈立佳. 电沉积法制造泡沫镍[J]. 新技术新工艺,1994,05:33-34. [12] 司晚令,杨长春,万传云. 无锡无钯化学镀制备泡沫镍[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4:55-59. [13] 唐兴宇.泡沫析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4] 王乃用,毕研文,宋小斌等. 超厚泡沫镍(铜)的制备方法[J]. 河北化工,2006,05:31+54. [15] 张帆.泡沫镍集流体的电化学处理及其储能特性的基础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6] 谢淦生. 电池泡沫镍制备中的电镀工艺[A]. 上海市电子学会电子电镀专委会、上海市电镀协会.2005年上海市电镀与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市电子学会电子电镀专委会、上海市电镀协会:,2005:3. [17] 张景怀,惠志林,方政秋等. 连续和间断制备方式对泡沫镍性能的影响[A].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分会.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分会:,2001:4. [18] 戎旭滨 ,陈立佳 ,崔思霖. 高孔隙度金属——泡沫镍的研制[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1,03:102. [19] 陈金润.以泡沫银为集流体的电沉积式锌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0] 李林. 泡沫镍/镍钼和泡沫镍/镍钼镧电极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1] 陈良木.电解水析氢电极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0. [22] 张喜生.电沉积制备Ni-Fe-Cr泡沫金属[D].华中科技大学,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