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接种对北美红杉抗寒性的研究.doc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8-04-26
  • 论文字数:19605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论文范例 > 本科论文 >
  • 课题来源:(冰雪公主)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是由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和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共生现象。AM真菌侵染植物后,在扩大根系吸收范围,促进作物养分的吸收,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作物抗性,增加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实验以北美红杉种子播种穴盘苗和北美红杉一二年生半木质化扦插生根苗接种混合菌根菌,培育菌根苗。经抗寒锻炼后,通过测定北美红杉的株高、干物重、细胞膜透性、根系活力、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来鉴定北美红杉抗寒性。

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接种混合菌根的北美红杉穴盘菌根苗比普通苗的株高和干物重都有所增加。

(2)北美红杉穴盘苗和扦插苗的接种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均比较高。

(3)叶片电导率的大小可以用来间接反映细胞膜受低温的伤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了菌根菌的菌根苗比未接种菌根菌的普通苗的叶片电导率增加的少。

(4)经抗寒锻炼之后,北美红杉的根系活力有所下降。但菌根苗的根系活力还是比未接种的普通苗根系活力高,而且降低率也比未接种的普通苗小。

(5)低温胁迫下北美红杉叶片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有所增加。但是菌根苗经抗寒锻炼之后这俩者的增加量比普通苗小。

 

关键词   北美红杉;丛枝菌根;抗寒性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1.1菌根概述-1

1.2菌根的分类-1

1.3丛枝菌根的结构特征-2

1.3.1丛枝菌根的根外结构-2

1.3.2丛枝菌根的根内结构-2

1.4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类-3

1.5丛枝菌根对植物的作用-3

1.5.1丛枝菌根与植物的矿质营养-4

1.5.2丛枝菌根与植物的水分状况-4

1.5.3丛枝菌根与植物的抗逆性-4

1.5.4丛枝菌根与植物的生长发育-5

1.6 植物丛枝菌根菌的接种-5

1.7丛枝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寒能力的作用机理-5

1.7.1低温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5

1.7.2低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5

1.7.3低温对植物矿质营养及水分变化的影响-6

1.7.4低温对植物形态的影响-6

1.8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6

2 材料和方法-8

2.1实验材料与技术路线-8

2.2菌根苗穴盘育苗技术-8

2.2.1种子准备-8

2.2.2基质准备-8

2.2.3接种及管理-9

2.3菌根苗扦插育苗技术-9

2.3.1实验环境-9

2.3.2实验材料-9

2.3.3材料处理-9

2.3.4扦插基质处理-9

2.3.5扦插方法-9

2.3.6菌根菌接种-11

2.4菌根苗抗寒锻炼-11

2.5北美红杉抗寒性鉴定-12

2.5.1植株生长测定-12

2.5.2菌根侵染率测定-12

2.5.3细胞膜透性测定-12

2.5.4根系活力测定-13

2.5.5丙二醛含量的测定-13

2.5.6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13

2.6数据处理-12

3结果与分析-15

3.1北美红杉种子的基础指标测定结果-15

3.2北美红杉幼苗植株生长测定结果与分析-15

3.2.1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幼苗株高的影响-15

3.2.2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幼苗干物重的影响-16

3.3北美红杉菌根侵染测定结果与分析-16

3.3.1北美红杉穴盘苗菌根侵染测定结果与分析-16

3.3.2北美红杉扦插苗菌根侵染测定结果与分析-17

3.4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17

3.4.1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穴盘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17

3.4.2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扦插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18

3.5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根系活力的影响-18

3.5.1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穴盘苗根系活力的影响-18

3.5.2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扦插苗根系活力的影响-18

3.6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19

3.6.1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穴盘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19

3.6.2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扦插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19

3.7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19

3.7.1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穴盘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20

3.7.2接种菌根对北美红杉扦插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20

4 结论与讨论-21

5图版-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附录-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