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文化电视纪录片差异-《新丝绸之路》为例.doc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3-09-25
  • 论文字数:10548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论文范例 > 学术论文 >
  • 课题来源:(园丁小瞳)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中国作为文化大国,被称之为“纪录片素材的宝库”,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原因,中国记录片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日本HNK电视台的社会纪录片作为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制作单位,在上世纪80年代和2005年两次和中国央视合作拍摄了关于丝绸之路的系列纪录片,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代表了两国纪录片的水平

  对比两个版本的《新丝绸之路》,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窥探到中国纪录片的不足。笔者将从表现方式的差异和对纪录片的理解的差异等方面比较分析两国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再从文化方面找寻深层次的原因。希望可以为中国纪录片日后的发展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传媒体制的道路。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新丝绸之路》 中日文化差异 观众角色定位 表现手法差异

 

   我觉得对于纪录片理解的差异是导致中日纪录片差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不同,导致了媒体人对于观众和自身角色定位的差异,也导致了对故事性重视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外在表现就是影片的主题和声画效果上的不同。但更深层次的说来,事实上是中日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理解的不同,从而产生了纪录片的形态差异。

   中国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到底应该追寻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如果脱离了实践和创新,任何事物都是不会有发展的。单纯的模仿学习日本和欧美的电视纪录片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传媒体制中,努力学习探寻纪录片的意义,研究画面的功能和受众的心理。当然更重要的是-----思考,只有思考的眼睛才能捕捉到有意义的画面,只有思考的手指才能剪辑出有内涵的影片,只有思考的大脑才能发现社会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