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新媒介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国内外单纯研究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论著不多,主要是将电视作为媒介之一,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从研究论著的性质来看,研究者多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探讨相应的教育建议。从研究对象上来看,目前国内外的电视媒介素养教育或者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策略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凡乎没有适合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 1.西方研究梳理 “媒介素养”是地道的舶来词,它是由英国学者 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于1993年,在其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提出的“文化素养”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当时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保护其本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不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冲击。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 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基本可以概况为三个阶段[6]: (l)开端阶段—甄别和抵制电视媒介,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教育,学生具备批判意识,能够防范电视媒介的腐蚀; (2)过渡阶段—乐于接受和采纳电视媒介。人们逐渐认识传统的学习教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试图将电视等媒介纳入教育课程; (3)形成阶段—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电视媒介。强调不应以教育者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而应该与受教育者一起理解电视等媒介的内容,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媒介、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学者己经把这一课题视为一个传播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多角度考察,并己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研究思路。目前,西方有关儿童与电视的研究,比较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差异性、异质化成长。
2.国内研究现状 与西方众多研究相比,我国关于儿童与电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伴随着电视媒体普及率的大量提高,以 90 年代为分界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步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其它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飞跃。但是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更多关注城市受众,针对农村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寥寥。同时将学前儿童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也较少。 3.研究述评 (1)在对“受众”的媒介素养研究方面,以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也颇为丰富,对小学生群体的研究比较少,而对农村儿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还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加以关注。 (2)目前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非常丰富,但仔细梳理后,我们不难发现,定性研究非常多,定量的研究非常少;理论研究非常多,实证研究非常少;且研究多关注媒介素养的表现,即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状况、认知能力、利用能力和评判能力等,而对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比较少,大多只是停留在“性别”、“地域”、“专业”和“学习阶段”等因素,对于与受众媒介素养联系更为紧密和影响更为深刻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朋辈群体因素”则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导致在提出促进受众媒介素养的思路方面则一味的从教育学的角度强调媒介素养教育。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落后,全面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还未成熟,因此,利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探讨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尝试拓宽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策略更有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电视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研究者关注到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儿童抵御不良的电视信息的侵袭。综观目前的研究,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包括成人、大学生、中小学生,家长会担心童年后期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对电视的沉溺,对学前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学前儿童是电视受众者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对他们的电视媒介素养的教育也应该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