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20 责任编辑:秩名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地方政府对乡镇发展的政策倾斜,乡镇经济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作为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出于自身发展和政府引导的角度考虑,会参与到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而乡镇企业与乡镇自身发展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企业的发展支撑乡镇自身的建设,乡镇的建设又促进企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献回顾

1 有关乡镇企业文献回顾

   乡镇企业是一个纯粹中国的,非常独特的现象。所以对乡镇企业研究和评价的文献基本出自国内。

    乡镇企业在基层社会经济和基层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企业增加值占乡镇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乡镇居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乡镇企业。,而乡镇税收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乡镇企业承担。[[[] 丁仕达.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乡镇企业虽然在农村以及乡镇地区,但它最终必然向小城镇集中,这是由乡镇企业生产的性质特点和乡镇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乡镇企业同样要求要具备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劳动力;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基础;有一定的满足生产要求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集中的首选地点和对象就是所在地区的小城镇。

    乡镇基本具备以下功能和优势:劳动力集聚的优势;公共生产性设施集聚优势,例如交通道路、供水、供电、、仓储等,企业集中使用这些设施,可为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节约支出;社会事业性设施集聚优势,如教育、通讯、邮电、文化娱乐等非生产性设施是乡镇企业员工及乡镇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市场集聚的优势,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必要求加快为其服务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的建设,而乡镇市场的聚集功能基本符合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乡镇企业对乡镇的依赖性决定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推动乡镇的建设,而乡镇企业与乡镇的同步发展,也必然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唐忠.孔祥智:乡镇企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有关基础设施文献回顾

2.1国外文献

    关于基础设施的概念,国外学者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基础设施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运用,大约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发展经济学家首先就包括基础设施概念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富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乡镇基础设施是基层社会的先行资本,它为其他产业创造了投资机会。社会先行资本包括电力、运输、通讯等所有和基础设施有关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必须先行于那些受益来得快的直接生产投资,它构成了基层社会经济的基础和国民经济的分摊成本。[[[] Paul Ros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Economic Journalv 53, No. 210/211, (1943), pp.202–11]]

    基础设施能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运输和通讯、电力,以及供应、供水排污等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中的水利设施和其他管水工程。广义的基础设施概念则是从社会分摊资本的意义上来进行理解的,它不仅包括了狭义基础设施定义的范围,还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领域。后一类基础设施中也包含一定经济活动功能,尽管用现在的数学方法来表明其与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后一类基础设施的费用一般都由基层社会分摊。

    基础设施包括两类:一类是核心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交通和电力,其作用是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和基本物质资本;另一类是人文基础设施,包括医疗、教育等。这类基础设施的作用是间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这一对基础设施的宽泛定义自此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广泛接受。

    基础设施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广义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教育、法律、卫生以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但一般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 Nurkse: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1973]]

2.2国内研究

国外分歧如此,国内学者同样在对基础设施的具体含义和范围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虽然乡镇基础设施种类繁多,但基本都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基础性。基础设施的基础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其他生产部门进行活动的基础条件。如第一、二、三产业的活动不可能不利用一定的交通、通讯、电力等。二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了其他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2)自然垄断性。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服务的地区依附性。基础设施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这些服务的显著特点是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它的这一特性使得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依赖于一定的地区和特定的路线,从乡镇居民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不同路线提供的同一服务是不同的,也不具有显著的替代性,这一特征也使得异地的同类企业难以与本地的乡镇企业展开竞争。二是规模经济性,基础设施服务的自然垄断型还表现在使用同一网络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服务比对不同用户分设不同的网络更为经济节省。[[[] 汤铭潭: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与专项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由于地方发展不均衡,乡镇和城市建设不在相同的出发点上,资源优先向人口密集的城市供应,就造成了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不仅无法与城市基础设施相比较,甚至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

(1)道路问题。交通建设是重中之重,是一个地方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的道路更新换代很快,占据乡镇道路大部分的乡道大部分地区却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技术、质量和城市道路相比较而言更是不能相提并论,而且现代公路翻新周期很短,乡镇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所需,更是由于技术的缺少,无法对其进行适当保养,普通群众的道路安全意识不够,更是加剧的道路的损坏。               

(2)卫生事业问题。普通乡镇居民对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高,是由于各种疾病的频繁出现和自身养生意识的提高,但相对应的乡镇医疗设施却不能与需求相匹配,乡镇医疗设备的落后、医疗技术不接轨、医生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居民往往选择更好的城市医院,乡镇医院缺少经济来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反而使得与城市医疗设施的差距越来越大。

(3)教育问题。固有的教学编制已经不适应其在乡镇学校的发展,加上居民对子女的高要求,和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使得学生涌入城市院校的比例逐年增加,加上现在新阶段的适龄入学孩童逐渐减少,更是造成乡镇院校的师生资源逐渐减少,走向没落。

(4)商业服务。由于乡镇和农村人口的分散,使得商业始终聚集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方,而不是遍布在各个地区,相对健全的商业更是不多见,刚性的需求却没有刺激出相应的供应商业服务,很大原因是由于需求的分散和周期性以及投资的缺口造成的。 

    乡镇基础设施发展之所以如此缓慢,根源还是在于起点低、底子薄弱,加上资金不足,能做出的改变显而易见不如资金雄厚的城市来的快,加上乡镇不能正确的预见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并且缺乏远见的规划和布局,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使得建设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涵盖面很广的建设,就需要高额的资金支持,乡镇政府收入归上级政府所有,预算又要根据上级政府做决定,因此财力非常有限,大多数乡镇级政府都延续传统项目的建设,如乡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乡镇政府单位的建设,使得资金更是捉襟见肘,并且,政府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向银行和金融机构融资贷款,也缺乏还款保证,加上乡镇建设项目效益不高,回转周期长,往往使得投资和收入成反比,更不会有机构和个人斥资投入。

    乡镇基础设施是为基层社会生产和乡镇人民生活提供基础产品和服务的,是乡镇经济和基层社会的载体,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排水、供气供电、水利等公用设施及生活能源。[[[] 魏礼群.真正把基础设施放在先行的战略地位.求是,1993,19]]基础设施也称之为基础结构,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基础结构是指交通运输、通讯邮电体系、生活能源等基础设施,广义的基础结构还包括生产无形产品的部门,如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等。[[[] 冯兰瑞.论基础结构市场及股份制改造.财贸经济,1993(8).7-13]]

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基础设施性质和范围的定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都是学者根据自己对基础设施的理解和论述的需要自行确定的。本篇论文对基础设施含义与范围的确定同样离不开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