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那么可以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互相作为先决条件之一,所以,乡镇政府如果想要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可以从发展乡镇企业着手,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地方优惠政策,鼓励乡镇企业成立与发展等。 建设必须以资金作为支柱条件,乡镇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乡镇企业做为本地企业,提供的土地租金、环境治理费用等可以在预算外资金和自有资金中占到很高的比例,有了资金,政府才能够考虑建设基础设施,这也是支持发展乡镇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发展本地乡镇企业,乡镇政府同时可以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和项目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在不破坏本地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可以给社会资本的投入很多其他地方不具有的特色和优惠扶持。外部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能够刺激本地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起到循环宣传的作用,可以不断的吸引外部资金的流进,对于政府、企业、居民,能够带来不同方面的利益。
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对乡镇和乡镇企业都很重要的事项,但大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却由于两者意见的不统一而搁浅,乡镇很想有意识的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来为自己的政府作为做出功绩,却基本出于预算资金不足而放弃,作为在乡镇基础设施发展中受益的一方,乡镇企业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来主动参与到建设中来。 当代背景下,行政权力的不断下放,作为最底层政府,乡镇有着很强的灵活性,但却仍然缺少足够的自主支配权力,受上级政府的影响很是深刻,而上级政府片面的认识和优先发展城市的考虑,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的自主发展空间,乡镇企业就处在这种局面下发展,由于作为独立的经济机构,深受市场影响,却又和乡镇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的提升从而对乡镇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而乡镇政府出于发展的考虑,也会自主引导建设乡镇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乡镇企业的需求,包括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医疗等,更是为普通居民提供了生活的保障。 一般认为,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短缺” 状态。 在广大的乡镇地区有序、 合理地建设和繁荣小城镇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战略性目标。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形成庞大的城市--乡镇网络,使网格上处于弱势的乡镇充分享受到城市文明。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从大的方面讲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上而下,乡镇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和国家财政力量进行; 一种是自下而上,依靠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 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推进乡镇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乡镇建设和发展就属于自下而上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乡镇和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把这两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实施,才能使乡镇地区的工业化、非农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使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出路。三十多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的“非农化”进程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它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价格指数,历练和造就出了一大批企业家、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等等,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和乡镇建设的必要经济条件做出了奠基工程,其中包括累积的财富、产业支撑、从农业中分化出的非农人口资源、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等等,而作为发展框架的乡镇又是乡镇企业克服分散布局弊病,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载体,两者可以互促互动、互为依托、共同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有利于节约耕地、保护环境,有利于彻底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两者融合培育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促进乡镇自身和腹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两者的融合对调整旧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仅如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是有力促进了城市之间各类要素的跨地域、跨行业流转,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的有利局面。 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两者如何更好的、更有效率地融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发展战略选择以及小城镇的以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保障制度等为核心的配套改革与制度创新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