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校园马拉松的相关文献资料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2-21 责任编辑:秩名

 近些年来,有关校园马拉松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马拉松运动现状的研究较多。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询相关网站等途径,把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国内研究现状

 

范志明[1]在《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指出:马拉松已经超越了作为一项运动的概念,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社会学命题,这恰恰是生活在浮躁的社会里、快节奏的生活中以及巨大压力之下的现代都市人所迫切需要的。马拉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处于一种类似传统社会的稳固的同构状态,人们可能因为宗教、政治信仰或者生活的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跑步却将大家融合在了一起。跑步者之间可以得到相互形塑,进而形成一种“既此且彼”而非“非此即彼”的共享式关系。在这样一种稳固的结构当中,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及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跑步过程中重新过的一种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一种对于运动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肯定,进而形成这种共同的社会文化。

张晓琳[2]在《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一文中指出:马拉松赛事自产生之日起,无论作为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价值。我国马拉松赛事之所以受到大众社会的普遍欢迎,不仅因为马拉松赛事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属性,而且这种价值属性与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能够实现有效的融合。

刘乐[3]在《高校校园马拉松运动的价值分析》一文中指出:当今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低下,已然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而马拉松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的有意影响也早已深入人心,在目前的大学教育背景下,校园马拉松运动作为一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深得公众的认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自我体质的认识和锻炼,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进一步的增强自身体质。

一场校园马拉松运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不仅会促进学生养成爱运动的习惯,也会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通过较长距离的长跑,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也会让他们结识更多的跑者,在运动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让他们学会懂得生活的意义,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余建通,杨河杰,施伟森[4]在《高校大学生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现状调查及对策》 的研究中指出:高校大学生参加马拉松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它不仅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而且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高校通过开展马拉松运动还可以培养大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参加“马拉松运动”对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徐立明[5]在《由马拉松赛事促大学生体育精神养成的实践性探索》一文中指出马拉松比赛首先是一个群众性参与的运动,对于学生的受益面对相对更为普及。在对参与马拉松比赛的学生访谈中可以研究分析得出,通过参与马拉松赛事之后的后续效应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和学习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摆脱了暂时彷徨和迷茫,对于自身学科、专业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兴趣爱好的层面,而是更愿意脚踏实地去探索和研究,这种对于科学的执着,就如同马拉松赛道上的坚持一样,需要足够的坚强毅力,才能不被眼前的暂时困惑所阻挡。

 

2.小结

 

综上所述,学者们一致认为马拉松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在国内最早的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是康湃思体育推出的原创校园体育赛事。本项赛事以“燃起来,奔跑在校园”为口号,意在倡导运动精神,激发大学生对跑步运动的热爱。

因此马拉松运动对高校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关文献研究面大都集中在马拉松品牌赛事或是马拉松文化的研究,而对校园马拉松运动员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苏州大学校园马拉松运动员的现状到底如何?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完整的探讨。

本研究以2016年苏州大学校园马拉松半程、迷你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比赛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将苏州大学校园马拉松半程、迷你运动员的主要现状、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为高校今后开展大学生马拉松提供参考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增强体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参考文献

 

[1]范志明,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J].文化视野.2010

[2]张晓琳,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 .2016

[3]刘乐,高校校园马拉松运动的价值分析[J].体育时空.2016

[4]余建通,杨河杰,施伟森,高校大学生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现状调查及对

     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

[5]徐立明,由马拉松赛事促大学生体育精神养成的实践性探索[J].实验室

     研 究与探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