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汉译本的译者风格分析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5-11 责任编辑:秩名

 1.何谓“风格”和“风格翻译”

风格(Style)就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据1989年《辞海》, “风格”一词定义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气质不同,作家、艺术家们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个人风格”(Style is best illustrated as artistic feature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displayed in creation of art. . . Due to different experiment, perspectives, artistic culture,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s, writers and artists show various features in terms of the art modeling tools, like subject handling, subject casting, reign of forms of literature, image description,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and languages employed. This is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style. )。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对原作风格定义为原作的民族风格、语体风格、时代风格和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贯穿着作者的独特风格,包括作品的构思、其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词语、句型、篇幅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等,都是作者个性的体现。

对于文学风格的翻译,学界一直存在可译与不可译论。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布封(Buffon)提出“风格即人”(Style is the writer)的观点。其本义是通过了解作品中表达的风格,可以见出作品是出自何人之手,即每部作品都带有作者独特的风格,是作者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本文认为,译作也应如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文化修养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融入了自身的创作个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谓的译者风格,是指“译者的人格倾向,选题倾向,文笔色彩以及译者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语言运用技巧等特点的综合,尤其是语言运用的特点”[2]50 。优秀的译者,是在遵循忠实原文原则的基础上,在翻译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风格。郭沫若的“再创作论”明确指出,应“循着原作的思想,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新创造”。译者在对原作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深刻了解原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后,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修养,通过译文中运用的词汇、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等,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再现原文。

2.翻译选材来源及其特点分析

2. 1 翻译选材来源

本文选定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07年9月出版的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英文版)为翻译材料,以译者风格为切入点,分析董秋斯等三位译家的译本,并结合本人的译作,研究不同译本的风格问题。《大卫·科波菲尔》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1849-1850间创造的半自传体小说,是他的亲身经历与丰富想象创造的伟大结晶,被公认为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狄更斯本人也称其为自己的“宠儿”。

 小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结构情节,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真实社会现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小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反映了作者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2. 2 翻译选材特点分析

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2.2.1 半自传体小说,内容真实

《大卫·科波菲尔》以第一人称叙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名叫大卫的主人公,描写了他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辛酸困苦后,成为一名作家的故事。狄更斯在小说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材料,描绘了他的悲惨童年时代,如在作坊的经历;他还勾画了大量真实环境和细节,如小说中的父亲楼上的小房间。纵然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经历与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背景十分相似,狄更斯在小说中把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了一些改变,并结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了大卫这个正直博爱、善良勤奋的知识份子人物形象。

2.2.2 人物形象丰满, 注重细节刻画

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主人公到普通小人物。狄更斯擅长细节描写,不仅精确描绘人物衣着,言谈和举止,还善于探索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鲜明个性。他从认识的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人着手,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活跃在社会各阶层的鲜活人物,如梅里太太,哈利·梅里,布龙洛先生等。

2.2.3 关注下层人民,反映时代特色

狄更斯作品的另一明显特点是,他在小说中描绘了现代英国中等阶级和下等阶级的真实画面,生动逼真地叙述了下层和各个最腐朽堕落阶级的污秽邋遢的形象,并对这些社会的弊端进行了辛辣讽刺与强烈抨击。这与他的辛酸成长经历有关,他在接触到社会底层人民过程中,产生了对低层劳苦人们的同情与关爱,同时表达了对富人、资产阶级的愤慨与憎恨。可以说,狄更斯在他所处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其时代精神。

狄更斯的独特艺术风格受到多数评论家的批评,认为他的艺术手法过于夸张,感情矫揉造作,人物刻画方面缼乏真实感,小说结构不够严谨。英国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反对狄更斯的写作风格,批评“狄更斯的文体简直令人难以夸奖。他的文体佶屈聱牙,既不合乎语法,又不合乎规范,是狄更斯自己的发明创造” [3]。但狄更斯这种夸张的人物刻画手法也受到了美国作家爱伦·坡(Allen Poe)、英国小说家乔治·R·吉辛(George Robert Gissing)等的推崇。英国现代著名诗人托·斯·艾略特(T. S. Eliot)高度赞扬狄更斯的作品,认为狄更斯创造的人物“与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人物一样,都属于诗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