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5-25 责任编辑:秩名

 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继续游戏的比例所占最高,达到 34%;其次是游戏受到中断的比例达到 24%;接着是幼儿不受干扰,继续游戏,也占到了 22%;而教师介入后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所占比例最低,为 20%,具体分析如下:

1、按照要求继续游戏

教师常常会介入讲明一些要求,理清一些规则,在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后,退出幼儿的游戏,这类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十分常见,这类行为多数只是暂时的打断了游戏,幼儿也能在教师走后继续开展游戏。

面点房刚刚营业,教师对着坐在岗位上的幼儿说“把锅拿出来,是你的,那些也都是能用的”幼儿看了看拿出了几个锅放在了桌上,然后继续向刚刚一样坐在位置上等客人。老师介入是提醒幼儿锅碗是可以用的,这样的帮助在老师看来可能会使游戏更好地开

展,实则却多此一举,教师不够相信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和通过探索使用材料的能力,在笔者的观察中,幼儿能够随着情节逐渐复杂化熟练且富有创造性的操作物品,随着情节的深入,幼儿会意识到他还需要哪些,还可以借助哪些材料干什么事情。在研究中,教师在游戏中施予这样的“援手”不少见,对于游戏里幼儿的行为,教师习惯性的介入告知一番,依此看来,教师在游戏中的诸多行为更像一个“教导者”,教导幼儿游戏材料的使用、教导规则要求,师幼互动围绕着教导概念要求和服从遵守,教师是一个权威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幼儿是被动的、接受的地位。

 

2、游戏受到中断

游戏受到中断是指在教师介入后,幼儿原来的游戏被打断,没有再继续先前的行为和游戏。从统计结果来看,此类情况在幼儿园占着不少的比重,经研究发现,游戏受到中断后,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无所事事和转向其他行为。

(1)无所事事

有的幼儿因介入而中断原先的游戏后,没有再继续游戏,甚至闲着什么事也不干了,我们来继续看看这位小医生的例子:

逸轩带着医生的帽子拿着瓶子当望远镜玩耍着

师:“你这好像不是医生做的事情吧?要不要带你重新培训一下怎么样做医生”医生轻摇头,在小医院门口徘徊了起来

师:“为什么你一个病人都没有看到呢,想想看为什么病人都不找你看病都去找秦子墨看病?”

逸轩没说话,回到岗位发起了呆。

教师对着没有做着医生该做的事的逸轩进行了中断,活泼的逸轩似乎对冷清的小医院没有兴趣,从开始的拿着瓶子当望远镜蹦蹦跳跳,被老师呵斥后回到医生的座位上无所事事,到开始拿着玩具摆弄,再三被老师打断后,再次地回到了位置上,情绪也冷淡下来。显然,逸轩似乎已经脱离目前正在进行的游戏——投入到自己重组的乐趣当中,教师的意图试图将逸轩重新引导到小医院的主题剧本上来,可是教师的引导过于生硬也过于专断,如“要不要带你重新培训一下怎么样做医生”“为什么你一个都没有看到呢,想想看为什么病人都不找你看病都去找秦子墨看病?”教师的这些话语都显示出了对逸轩行为的否定,而“不会做医生”“秦子墨看的比你好,没人找你看病”这些都是老师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教师没有仔细了解逸轩行为背后的心理,就以负面内容来评价幼儿的行为,这不但不可能引导逸轩履行角色职责,反而加重了逸轩的无所事事感,“我不会做医生,我没有秦子墨会做,别人都不找我看病”这些教师的评价极易纳入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消极、否定,那做医生就更没趣了!

(2)转向其他行为

有的幼儿在当前游戏受到中断后,被动地转向其他行为以继续游戏,如一次娃娃家加油的案例:

娃娃家的“妈妈”和几个小司机聚到了阳台门口,一个小司机开了阳台的门,这是主班老师喊了句:“危险”并急忙跑了过去,一把拿走了“妈妈”手里的加油桶,“小司机自己会加油”见“妈妈”不说话,老师补充道“你看看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幼儿轻声答“妈妈”师“对,很好”,接着转身对小司机说“你自己加油呀,赶紧去加”然后几名幼儿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

案例中教师的介入十分生硬和专断,在老师充满喝令式的口吻后,几名幼儿当前的行为被打断,然后各自解散回到自己的岗位,依案例看,这位教师的介入目的我们可以确定为两个:

一是感到孩子的“危险”,然后采取一些指令以制止幼儿聚集在阳台附近的活动。二是教师认为幼儿作了不符合角色规则的事,因此,在教师的分配下,“妈妈”还是

回了娃娃家,小司机自己去加油。

案例中教师对危险的感知促使她出现在幼儿游戏中的社会交往里,几句言语便终止了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交,但是教师认为的是——她避免了一次可能性的危险;教师在看到娃娃家的妈妈拿着加油桶,条件反射式的拿走了加油桶,在教师的剧本里:加油桶——小司机,娃娃家——妈妈,在生活中,妈妈怎么能帮小司机加油?固定化的规则剧本使角色游戏看起来教条,而在儿童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情节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才是幼儿的游戏,因此,教师不仅在指导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也是有待更进。一个不懂游戏的成人,自然培养不出“游戏高手”。

 

3、不受干扰,继续游戏

教师这类的介入既不是以扩展游戏内容为目的,也不是讲清规则或是解决冲突,所以幼儿往往能够不受干扰继续游戏。

娃娃家的妈妈在做饭,有了鼻涕后拿着系着的围裙抹了抹鼻子。

主班见了:以后鼻涕拿纸擦知道啊,漂亮衣服擦脏了,并动作示意用纸擦鼻子的动作系着围裙的女孩,呆呆的看着老师没说话,几秒后继续自己的活动

以上案件中,幼儿的游戏没有被扭转、打断,幼儿意识到了教师的存在,对于教师的介入幼儿几乎不会给予过多的回应,一方面由于案例中幼儿十分投入在游戏中,下意识的拿了围裙擦了鼻子,这时候处在游戏情境外的教师的介入,使沉浸游戏中的幼儿并无过多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没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比划,如果教师能直接递上纸巾示意,效果就会好些,因此,教师要恰当把握住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4、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

因教师的介入,幼儿的游戏情节得到了进展,这是教师所期望看到的情况,我们来看下这个小医院的例子:

师:眼科医生在不在,我想检查一下眼睛幼儿:在

师:那我先挂号

眼科医生指着视力表,教师唔起一只眼睛认视力表检查完视力后

教师:“那我要如何保护眼睛啊,我下面都看不到”医生:“在家里要好好的(保护)”

师:“还要来检查是吧”医生:“恩”

师:“还有要拿的了吗?需要取药吗?”幼儿:“眼药水”

在笔者观察的时候,发现有些班级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小医院经常很冷清,有的医生无聊了就在岗位上吃起了“烤串”,而教师的介入,则是给幼儿提供了一种游戏的可能:医院不仅可以看病,还可以检查视力。此外,在教师以游戏者介入互动的过程中,以寻求建议的口吻意在扩充游戏内容:做完检查,平时要怎么保护眼睛呢等等。

可见,当教师以游戏者介入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在游戏内容,由于介入身份的关系,指导方式也以间接的方式进行,相应地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游戏的主题和情节,推动了游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