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6-04 责任编辑:秩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班级舆论的积极对策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人际关系和学生人际关系。首先来看师生人际关系,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所以教师和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着不同的看法。虽然在新课改的趋势下,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引导者。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10]拥有着绝对的权威。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旦存在问题,往往是教师动用权威打压学生,使学生屈服,结果是教师的行为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排斥。所以要想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首先做出改变。教师应当学习更多的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切忌用自己所谓的权威去打压学生。

另一个就是学生人际关系。很多人认为学校和班级知识学生学习的场所,班级也是一个小社会,有着很多的社会功能。在班级里,学生除了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量,还可以学会怎样与人交往,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但是在实际教育情况下,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一些学生成绩优异,即使品行不端教师也不会过多批评。一些淳朴善良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头脑不聪明,分数太低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教师的这些行为会加剧学生之间的对立,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劣。所以,想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生人际关系,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杆公平的称。

(二)保持畅通、及时的信息沟通

在笔者看来,教师通常通过各种班会向学生传达想法和意见,真正属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很少。教师主要通过班委了解班级内学生的情况,少部分经常出入教师办公室的学生会了解到教师的状况。正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太少,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产生消极的班级舆论。笔者在实习期间就遇到这种因为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导致班级内产生消极的班级舆论的情况。班主任起初因为一点小事和学生家长之间起了点嫌隙,时间久了,矛盾终于爆发了。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甚至发生了口角,学生家长三番四次来学校找班主任麻烦,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闹得不可开交。个别经常出入办公室的学生偶然间听到班主任和办公室其他老师讲起自己和学生家长之间的问题,回到班级便开始和同学说起班主任和某某人的家长关系特别不好,以后我们不要再和他一起玩了。一开始,班主任并没有因为学生家长而将火气撒在学生身上,直到有一天学生不肯来上课,家长又来学校闹腾的时候,班主任才意识到这个学生早已经被班级舆论所淹没。学生们暗自揣测班主任的想法,变着法儿地排斥这个学生,最终这个学生害怕与同学们交往,甚至拒绝上学。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班主任没有和学生们及时地进行交流,导致流言产生,谣言散播,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消极的班级舆论淹没了整个班级。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与学生保持畅通、及时的信息沟通。

(三)建立公正透明的班务处理系统

在笔者上小学的时候,三好学生是班主任想给谁就给谁的。现在的小学,三好学生的评定都是教师的评价加上学生的意见。笔者认为后者更加公正,其实,在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中也应该做到公正、透明。有的班主任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班级事务,比如;在选择班委的时候,班主任不管是否适合,会直接以自己的喜好确定班委人选;两个学生发生争执时,班主任会不问缘由,直接以自己的直觉去判定谁对谁错;不同的学生犯了同等的错误,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惩罚...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赋予学生们更多的权利,使得班务处理系统更加公正透明,让班级舆论无处生长。

(四)关注舆论来源

想要把握班级舆论,应当从源头抓起。因此,教师应当首要关注舆论源。其次,班级舆论是舆论人从特定的舆论圈开始传播出来的。因为,为了更好的控制班级舆论,教师也当积极关注舆论人和舆论圈。综合把握好这三个,教师可以减少这类班级舆论的产生,即使舆论产生了,也不会手足无措,也能从容淡定地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合理的引导。

1.舆论源

班级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和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学生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会在无形间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社会舆论。我们现在正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各式各样,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无法自动过滤掉一些不良信息。实际上,真正来自于班级内部的舆论是很少的。所以想要合理地控制舆论源,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是不行的,还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发挥教育合力。班主任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班级内部的舆论源,平时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舆论人

舆论人是指那些那些能说会说的人。这些人通常比较活泼和敏感,他们很快就能发现班级中存在的一些舆论热点,并开始积极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是舆论形成的主体,也是舆论传播的渠道。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舆论人,他们的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过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在处理班级舆论时,应该更多的关注这部分人。他们并不是道德素质差,而是因为自己的辨别能力较差,而且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灵活的头脑和善辨的口才,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同时也利用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引导班级舆论走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3.舆论圈

舆论圈是指兴趣相投、观点一致的人组成交流团体。在班级舆论中,舆论圈就是指那些小团体。因为学生的意志力比较弱,如果教师不给予关注和引导,这种小团体会变得更加消极。时间久了,这种小团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的学生进入到这个舆论圈内。作为教师,应该经常举办一些带有积极意义的班会,对学生们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发地离开舆论圈,从而使得舆论慢慢消失。

总的来说,这种班级舆论会阻碍班集体的成长,阻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更多的关注舆论的来源和那些能说会说的学生,更要阻止消极的舆论圈的壮大。

综上所述,班级舆论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素养,积极关注这类班级舆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把这类班级舆论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舆论来得太猛,也应当淡定自如,制定正确的引导班级舆论的积极对策。最终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