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的世界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6-05 责任编辑:秩名

 二次元偶像的崇拜者之所以把虚拟人物当作自己的偶像,一般是在与现实做出比较后产生的选择。笔者将这些比较后产生的优势,以及基于二次元文化特殊性所形成的交际环境定为 90 后选择二次元偶像的原因,列举如下:

1.完美化

二次元偶像经由人工制作而生,创造者往往会赋予其近乎完美或纯粹的设定,而这些设定具有稳定性,不会出现自主改动,因此可避免偶像因主观能动性做出崇拜者所厌恶、反对的行为,也不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变质。

举例来说,虚拟偶像不会出现酗酒、吸毒、出轨等人品污点,也不会受时间、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容颜不再、生老病死,或因国家政治、市场潜规则做出牺牲和妥协。相较网络和自媒体普及后走下“神坛”的现实偶像,虚拟偶像不会破坏初始属性使崇拜者产生心理落差和自我怀疑。作为低风险的情感投资对象,它的稳定性与完美化是崇拜者所青睐的。

2.成本低而门槛高

表现在付出的成本低和“入圈”的门槛高。二次元偶像崇拜的基础,通常建立在该形象所属的作品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早期版权法规的不完善,人们可以通过同好①交流等免费形式获取资源。虚拟偶像间少有行业竞争,不需要崇拜者和现实追星一样在专辑、演唱会、收视率上付出资本换取偶像事业的生存发展,崇拜活动可以实现零成本。但随着崇拜者感情升温,市场运营模式和版权意识逐渐完善,正规渠道获取资源也需要交付一定费用,而狂热的崇拜者更不惜为文化娱乐消费一掷千金,用金钱量化喜爱程度以达到应援、支持虚拟偶像的目的。

尽管普通的二次元偶像崇拜的成本较低,适合广大没有经济收入的青少年群体,但二次元文化这个圈子却有自身积累形成的规矩和门槛,一般从早期社区论坛的版规演化而来,用于规范“圈内”交流环境和社交礼仪,保持聚集性和排外性的共存。而这种准入门槛,是无法通过了解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达到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只有三分热情、年轻莽撞的崇拜者,是不被这个圈子接纳的,甚至被嘲讽为

LULI②、萌二③、小学生④等。这种高门槛的准入规则,避免了同好间出现类似三次元粉丝圈的掐架乱象。但自从日本动漫引入我国大众传播平台,受众人群大幅提升,这个高门槛所铸守的保护线正逐渐被瓦解。

3.时间稳定性

二次元偶像因为作品更新时间的固定性,容易被崇拜者掌握出现时机。现实偶像受行程、档期、个人状态等多因素限制,曝光度难以掌握,高峰低谷变化明显,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偶像动态,需要牺牲崇拜者原本做好的个人时间安排,对于学生群体占大多数的 90 后来说,难以自由调节课业生活和追星的时间。二次元虚拟偶像一般不会有私人行程安排,崇拜者可以根据剧情脉络和更新时间来推断偶像的出镜时机,而这种周期性更新的动漫作品是有固定篇幅的,因此青少年可以自主安排偶像崇拜活动的成本付出,这种在时间规划上处于主动地位的感觉也是虚拟偶像带来的便利之一。

4.代入感强

二次元偶像虚化了实体,也因此可以拥有更多属性。而创造者在制作二次元形象时留给受众很大的想象空间,使受众在参与构建虚拟偶像形象的同时将自我代入其中。日本主流动漫尤喜以青少年为主人公展开剧情,使同样是青少年的受众感同身受。对于步入社会的青年 90 后,充满少年朝气的主人公是他们脱离现实烦恼、回归青葱岁月的理想写照。 

5.满足幻想

二次元偶像的虚拟性,使其二次创作更加容易。二次元偶像崇拜的情感延续和传播很大一部分依赖二次创作,即同人创作。同人作品通常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补充,在这过程中,生产者也是接收者,因此他们很清楚自身需求与爱好取向,以此二创下的虚拟偶像则更贴合理想状态。

另一方面,虚拟偶像不会因二次创作产生个人意见,同人作品也不会因题材或尺度问题给偶像造成困扰,崇拜者在满足幻想时自主发挥余地更大,所受束缚更少。

当前对二次元虚拟偶像崇拜的幻想,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将自己幻想成偶像的身边人,比如男女朋友、兄弟姐妹等。崇拜者会根据自己的日常行为联想虚拟偶像陪伴的场景,或者更深入地想象一些亲密暧昧、甚至色情暴力的画面。由于是二次元虚拟偶像,即使在幻想中产生背德、犯罪等倾向,“二次元”、“虚拟人物”带来的自我慰藉,可以成为逃避现实社会道德法规约束的借口,减轻崇拜者幻想时的罪恶感,也避免了意淫现实偶像时可能会触及的雷区。

(2)将偶像与其他二次元形象配对,组成 CP(Couple),一般用于幻想喜欢的角色们的恋爱互动。这类崇拜者站在二次创作的立场上,对虚拟偶像有创作者一般的寄托与喜爱,经常把虚拟偶像看作自己的孩子,在配对与描绘故事发展时会有为人父母的感受,一方面在幻想的CP 互动中获得趣味与满足,并乐此不疲地挖掘可供幻想二创的素材;一方面又将 TA(虚拟偶像)视为自己的孩子,不愿 TA 结婚、不愿与他人(其他二次元形象)分享。实际上崇拜者正通过这种幻想,用心中的完美人物实现自己的理想爱情观、家庭观,个中换位纠结的情感和独占欲,也影射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及情感的渴望。

同时,二次元虚拟偶像的 CP 创作相较 RPS(Real Person Slash,真人耽美向)创作可谓心甜意洽,角色关系稳定,故事走向可操控,较容易达到崇拜者心中的理想状态。而真人偶像因为牵扯到现实和利益往来等关系,影响了崇拜者对纯粹完美情感的描绘和向往。

6.说教意味淡化,启示意味增强

与精神信仰和非娱乐性质的偶像崇拜相比,二次元偶像不担负宣传教义的责任,也鲜少以社会主流标榜的导师形象出现,他们的精神思想、意志品质、人格魅力都由作品本身的故事来演绎,这些内在文化元素被融合在剧情和角色设定中,受众在接受二次元角色所传播的信息时,既可以接收到创作者所传达的理念,也可以根据自身思考来解读角色行为,评判故事发展,发掘其背后的内涵。

这些信息通常是正面积极的,以日本漫画三巨头的《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为例,他们无不以少年为理想、友谊、道义而展开青春热血的奋斗为主线,来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事理。尽管这种奋斗主要是通过战斗形式来展现,但受众不仅仅只看到动作场面,还会随着人物经历看到更多用漫画图片与漫画语言来表现的人性与精神内涵。其中崇拜者的理解会更深入,更感性化。

崇拜正面偶像者,可以从偶像身上看到坚韧、勇敢、永不放弃等主流文化致力传导的价值观,甚至依靠自我发掘来解释作者并没有想到或并非主旨的内容。崇拜偶像以反面角色出现者,大都也能在普世价值观的引导下,或结合作者惯用的“洗白①”手法进行正面解读,运用反向思维来推导出正确的寓意。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厌恶现实中照本宣科的说教,但接受以自我思考的角度收获的启示,在娱乐性崇拜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精神升华,既是对自我定位的认知过程,也得到了情感共鸣的充实和满足。

7.共享和独享的平衡

二次元虚拟偶像的平民性和虚幻性创造了一种共享与独享平衡的氛围。由于崇拜者了解偶像、产生情感的过程是独立完成的,容易产生独享心理,表现为偶像打上私人性、专属性标签。而偶像的虚拟性使崇拜者明白真切的独占是不可能的,因而减轻了嫉妒心理,反而乐于分享独享时的快感,在与他人共鸣中达到一种群体共享的和谐。

但在三次元偶像崇拜者群体里是比较忌讳这种独享心理的,如果有一个粉丝得到与偶像独处或者得到偶像特别关照,那么这个个体很可能因为分享了这种喜悦而遭到攻击。2014 年有新闻报道某富商借代言活动,让其女有机会接近自己的偶像,但当女孩在网络上分享合照后,粉丝群起而攻。粉丝的愤怒点在于偶像的共享规则被打破,当有人可以凭借财力、权力等其他方式独享自己的偶像时,崇拜者潜意识认为的公平原则被破坏,偶像与崇拜者间神圣的精神距离感被现实物质玷污,促使他们把嫉妒、失落等负面情绪化为对独享者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饭圈①纠纷起因之一。

二次元偶像崇拜者在共享和独享之间拥有较宽松宁静的空间,鲜少因此引发纷争,成为众矢之的,陷自身于风口浪尖。这样省心的饭圈环境,正是二次元虚拟偶像独有的属性所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