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独奏(现状)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6-08 责任编辑:秩名

 柳琴戏经历了从单体表演到唱腔富有特色、表演形式具有地方风格、固定的演出队伍与不断创新的剧本等的过程,这一路发展下来具有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辛与努力,这也是柳琴戏得以传承两百五十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柳琴戏的“浩劫”

建国以来,柳琴戏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经历过一段难以言说的故事,在十七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活动中,柳琴戏作为一项娱乐活动,与许多剧种一样受到了冷落与忽视,人们把全部身心与时间投入到国家建设之后。“十年浩劫”中,柳琴戏毫无疑问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难逃厄运。随着“样板戏”的排练与推行,各地剧种都无一例外的受到了排斥与贬低。地方特色剧种与传统文化一起被打上“封建”的烙印,不仅不能演出,还面临被否定与自身失传的命运。另外,“知青下乡”的活动,使得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无缘舞台,不仅无法私下排练,过过戏瘾,甚至连自身的安全都受到威胁,不少名家客死他乡。

(二)柳琴戏的复兴

在后辈艺术家的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柳琴戏的表演艺术家们不仅审视了过去的辉煌与创伤,还将眼光落实到传承与发展这一伟大主题之上。

近几十年来,柳琴戏又一次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喜爱与推崇。从早先的《小二黑结婚》到后来的《十五贯》,再到现代的《墨子救宋》等,柳琴戏的创作推出了 140 余个新剧目。多部柳琴戏在各地的演出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市民观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柳琴戏的舞台上又出现了众多新面孔,许多年轻人加入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年轻人有的致力于演奏乐器的创新(如研制出三至五根弦的柳叶琴),有的参加到表演队伍之中,有的想方设法创造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的加入到剧本创作中来……这些现状都体现了柳琴戏作为一门富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所拥有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三)柳琴戏创作人才与演艺人才的缺乏

戏曲需要剧本与乐曲相结合,现今社会出现了剧本创作的人才与乐曲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其中剧本创作人才缺乏程度尤甚。传统戏剧的唱词一般具有审美与叙事的功能,多用古汉语撰写戏文,在具有高雅性的同时又要求不能太过晦涩,要把人物的内心与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而在现代社会,白话文的流行与使用,使得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仅仅起到普及与传承的作用,缺少了一定的实用性,因此,能够娴熟的使用古代汉语进行创作并表达出完整意思的人才便屈指可数,这对传统戏曲戏文创作的传承来说毫无疑问是个障碍。

柳叶琴配柳琴戏,再加上“文场”与“武场”的分工,形成具有宿迁地区特色的温婉而又有力的表演氛围,可是现今学习传统乐器的人越来越少,演奏者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以前是学生希望来学,现在是老师希望有学生愿意学。不得不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传统文化的式微有莫大的关系。

在柳琴戏表演方面,戏曲表演通行的基本功——唱念做打——统称“四功”,对演员有极高的要求。“唱”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要求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圆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精神状态。单是唱功,便对演员有极高的要求,而净角的独特唱法则更具挑战性。再加上做功与打功,对演员的腰、腿、手、臂、头、颈各项形体动作有多种要求,还要演员具有演绎表演人物的能力,多方面相叠加,就使得成为一个优秀的戏曲表演者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