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大全(传承)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06-08 责任编辑:秩名

 对于柳琴戏的起源、流行与发展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虽然柳琴戏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可是作为一项扎根中华本土的传统文化,就免不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暴露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传统文化所共有的,有的是柳琴戏在现代由其本身造成的局限,这些皆在下面进行说明分析。

(一)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传承与发展的瓶颈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全在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中体现出来。在宏观角度下,国家虽然出台多种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如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定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用财政拨款进行非遗抢救等,但多数传统文化的传承仍然岌岌可危。从微观角度来看,有些传统文化项目如武术、书法、民族服饰等受众较广,发展态势良好但不容乐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濒临失传的窘迫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柳琴戏作为一项地方戏剧,其发展态势正处于忧喜参半的尴尬地位:一方面戏曲的创作与表演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进行,另一方面又面临该领域发展与时代发展不同步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表演人员培训机构的不足与专项资金的缺乏

专业表演人员培训机构的不足与专项资金的缺乏对戏剧传承有极大的影响。地方戏剧演出人员的培养一般是在市级的戏剧学校,这类学校多属于专科院校,不具有与本科高等院校对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面对现代社会学生对名校趋之若鹜的局面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另外,由于生源的有限性以及院校的竞争力小,各级政府因此忽略了专项教育资金的设立与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院校自身师资水平与培养能力的提高。

另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有限,剧团的排练地点分配不均等方面也影响了地方戏剧的发展。地方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有限,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剧院、艺术馆等舞台建设,使得剧团的排练场地分配不均,有些剧团甚至分不到排练的场地,这一点十分影响戏剧表演人才的分配,使得具有优秀的地方戏剧表演能力的剧团屈指可数。

2.剧本创作的审美冲突

在戏剧剧本的创作方面,则体现在高层评委与大众之间审美的脱节。国家为支持戏剧剧本创作的发展,虽设立多个奖项与资金扶持,但是由于大赛的评委与大众审美的脱节,使得众多获得奖项的剧本在大众舞台上不被看好。评委对剧本的要求一般是思想性与审美性,有些还重点考核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对“写什么”、“怎么写”具有独特的要求,而普通市民对于一出戏剧是否优秀的评价,仅仅在于该剧是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是“雅”与“俗”的文化碰撞。虽然戏剧本身是雅俗共赏的,但在两者之间仍难以做到不偏不倚,所以就出现了剧本创作是该面向奖项,还是面向观众的问题。

3.现今地方方言在现代的继承问题

为促进民族交流,减少交流障碍,国家积极实行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在政府推广普通话进程中,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为响应中央号召,各教育厅教育局盲目制定偏激的普通话推广政策。据笔者了解,在现在的许多方言区,除部分外国语学校和华侨学校外,许多教育机构从幼儿园起便开始实行只用普通话授课的措施,更有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时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学习与交流,这对方言的继承具有不容忽视的阻碍作用。笔者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现在的学生(主要是 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之间单纯用方言基本上很难进行日常交流,不难看出,这对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剧的发展只具有单纯的阻碍作用。

(二)传承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众审美观念与消费需求的转变

戏剧剧本的创作与戏剧表演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的根源都在于市场需求,即“被消费”,所以戏剧的内容与表演形式定会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市民的娱乐消费需求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仍然是影响戏剧的创作与演出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再次出现,使得市民的消费需求重新占据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商品等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地位。现今社会上,消费型的文学观念不断产生,反叛性的创作方式不断受到瞩目,多元性的消费需求被市场不断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审美的权威性与固定性不断受到质疑与攻击,创作者与消费者对过去那段时间所造成的“错误”需求的叛逆急需借助某种媒介表达,而这种表达最容易体现在文化上。

因此,柳琴戏作为传统地方戏剧的代表之一,在现代人寻求放松与发泄的娱乐

活动中较少被选择。

2.现代人娱乐需求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因此在娱乐方面,比起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坐在戏院听完一出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 4、5 分钟一首的歌曲来调节心情。这就使得柳琴戏更多面向空闲时间多的老年人,这又造成了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戏剧受众的定型化想象,认为柳琴戏就是给老年人看的,年轻人不看这个,这势必造成年轻人对于柳琴戏的排斥心理。

3.表演方式单一,观众接受度降低

凝聚传统文化内涵的柳琴戏无论是声腔还是戏词都具有一定的高雅性和连贯性,一般要求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对所表演人物的接受理解能力。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正在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具有多元性的流行歌曲更容易让急需释放压力的现代人选择与接受,具有诙谐性的综艺节目更适合现代人发泄心情。

现代科技的发达,荧幕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多数观众深受特技镜头与影像后期处理的“滋养”,造成其对现实舞台中柳琴戏“唱念做打”的朴实性失去了观赏的兴趣。

戏曲与现代西方歌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高雅艺术,这一点决定了柳琴戏作为传统的表演形式之一,不容易为未经学习而尚不具有赏析能力的“门外汉”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所接受与欣赏。

说到底,柳琴戏的表演形式与观众的接受能力,就是社会长期发展以来关于“雅”与“俗”的碰撞。柳琴戏在两百年前的社会固然的下里巴人,但是在现代消费型文化不断膨胀的今天又何尝不是阳春白雪呢?处理好“雅”与“俗”的问题,是直接影响柳琴戏受众的关键一步。

(三)对策

1.政府加大支持

对于柳琴戏,笔者认为,第一,政府应设立专项的保护资金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戏剧院校的建设与宣传,提高培养专项人才的能力。第二,政府可联合各剧团设立奖项,鼓励戏剧剧本创作与表演。第三,政府应完善各项机制,为传统戏剧的杰出表演艺术家与杰出剧作家提供完整的养老制度与福利政策,鼓励年轻人学习与传承柳琴戏。

2.鼓励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实行柳琴戏进校园活动,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柳琴戏的理解与接受,对其传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校在地方戏的传承方面还具有方言保护的独特作用。众所周知,现代学生课业繁杂,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学校应完善普通话推广方案,不能过度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而是应该在不影响方言继承与使用的过程中实行普通话的推广活动。

3.创新内容与表演形式

为了迎合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各个柳琴戏剧团需根据新的时代氛围寻求创新发展的新出路。如在戏剧内容上,可以加入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不仅有助于观众了解近代历史,还使得戏剧走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内容,更赋予了人们对近代历史以新的了解形式。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我们要把柳琴戏的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柳琴戏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戏,喜爱柳琴戏,成为柳琴戏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以各地方言为基本载体的地方戏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最好证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当今社会,传统戏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宿迁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如今面临着剧本创作困难,表演人才匮乏等情况,传承与发展到了瓶颈,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亟待加强,这不仅需要政府介入调和多方面的矛盾,更需要年轻一代的重视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