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流程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11-19 责任编辑:秩名

 自从200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就一直在扩张。各行业的利息负担增大,杠杆率升高。银行不良资产规模的增长不利于银行经营,也会危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债转股就是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举措之一。

本文在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此次债转股施行的背景,进而站在商业银行角度分析我国不良贷款的现状及面临的风险,最后摸索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实施的对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构造转型、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等目标。而为了达成这些指标,必须要保证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银行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银行能否稳定经营取决于其信贷资产的质量。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巨大,通过银行的风险传导,最终会威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在此背景下国家便推广新一轮债转股来应对,但是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债转股是我国日前经济下行,企业偿债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让商业银行解决资产不良问题的有效政策。2015年企业贷款总量大幅下降[ 数据来源:银监会网站公布数据],并且还贷率也有很大跌幅,企业负债严重,利润率几乎为负,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来处理资产负债问题亟需落实。当前,全球金融进入休眠期,我国经济下行,并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企业的经营也进入寒冬期。债转股这一政策的施行能够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降低其经营杠杆率,降低社会金融的风险。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银行却又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因此该课题的探究就有了充足的必要性。

    为了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需要需要同时兼顾构造转型、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等目标。在我国金融资产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巨额不良资产不仅对银行本身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影响社会金融体系稳定,也危害国民经济平稳。因此,新一轮债转股就此启动。同时,银行也将面临着相应的危机。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固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相关的概念入手,以此轮债转股的背景分析为基础,对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现状的分析,进而依照现状分析了商业银行债转股再次施行时所面临的危险,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法。

二、我国债转股措施重启的背景

(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慎规制局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已经连续十多个季度“双升”,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已经从 2012 年第四季度的 4929 亿元上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 13921 亿元上涨了近200%。银行的“准不良”的高危敞口--关注类贷款余额也在不断扩大,2016年第一季度末已上升到3.2万亿元,占比达商业银行从贷款的4.01%。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幅逐渐降低,2015年净利润增幅最大的中国银行仅为1.25%,交行净利润增幅1.03%,农行、建行、工行的利润增长率均跌破1%,这与2014 年银行平均10%的净利润增幅形成鲜明对比,与早年的20%的增长率更无法相提并论[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慎规制局]。一方面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不良资产风险却逐渐累积和暴露,都加重了金融系统运行的不稳定性。巨额的不良资产不仅会危害金融稳定性,而且会削弱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不良资产导致资金大量沉积,资源的有效配置无法实现,影响国民经济效益的提升;不良资产的资金多源于银行存款,不良资产不但会占用这些资金无法为银行创造收益,还会迫使银行按期支付本息给储户。一旦不良资产转变成呆账,就有可能引发存款支付危机,影响银行信誉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其次,不良资产累积也会导致银行“惜贷”现象频现,中小企业发展与成长将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于不良资产会危及银行效益甚至安全,商业银行宁愿放弃贷款利息,拒绝放贷给中小企业。但中国的现状是以机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小企业一旦失去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便只能诉诸成本高昂的民间借贷,这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降低企业利润,制约企业发展。另外,不良资产会助长企业滋生不良经营的恶习,影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一些企业长期拖欠关联企业的账款,导致关联企业也无法正常经营和还贷;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使商业银行被动承担了企业经营失败的苦果,还助长企业相互拖欠账款的不良风气,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进步。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1.经济周期

社会经济是有周期的。在经济萧条的期间,经济增长停滞,借款人的获利水平降低,大多数企业盈利无法达到预期情况,财务压力增大,借款人很难偿及时还债务,致使资产不良;而在经济繁荣期,宏观经济回暖,通货膨胀出现,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也会导致不良资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从2011年12月的36.34%急速降至2015年12月的2.43%,仅4年的时间增速却下降了93.31%,而在2015年6月一度降至1.54%。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2和2013年略有上升、2014年明显上升的情况下,于2015年大幅上升,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均呈现较为一致并且上升的趋势。在2015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67%后,不良贷款率仍然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据财经新闻报道,截至2016年2月底,中国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08%,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3%,与2015年相比增长十分明显[ 数据来源:财经新闻报道结果统计]。

表1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情况表[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行业名称 资产负债率 流动负债率 行业名称 资产负债率 流动负债率

全部工业 68.21% 93.96% 冶金 62.32% 92.88%

有色 70.63% 95.75% 机械 75.49% 90.69%

汽车 75.06% 91.42% 电力 48.23% 81.75%

煤炭 64.12% 92.65% 石油 56.12% 75.13%

化学 74.75% 104.92% 石化 58.31% 78.48%

医药 76.45% 95.10% 建材 68.11% 92%

纺织 81.58% 166.69% 轻工 80.33% 104.32%

烟草 74.15% 98.66%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普遍偏高,部分行业甚至接近90%,过度负债将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2.经济政策

 

从2001年入市到2007年,中国银行业逐步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同外资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结构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渐进行盈利模式转型,贷款利差收入占比逐步下降,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2006年12月初,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相继出台,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展各项业务创新活动,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处在我国金融结构的中心,国家实施任何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各种宏观政策都可能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攻坚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与资产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转型、产能过剩的现状引起的,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WWW.EEelw.com 3.银行因素

 

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银行的大额放贷对象主要是产能与基础工业行业,为了发展绿色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很可能对这些行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施压,导致企业被关停甚至倒闭,银行的贷款将变为坏账;第二,大型集团客户公司管理松懈,经营不善;第三,银行为了在同业竞争中抢得先机,抢占资源与市场,松懈了贷前检查工作,没有认真审核材料,致使不良贷款风险上升。

4.企业因素

受到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企业虽然经过了改制,但是仍然没有走出原来吃国家饭的理念,不改革创新,经营效率低,盈利水平低。而我国的国企,由于资金需求庞大与政策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只能选择银行贷款渠道进行融资。从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市场经济起,我国的许多国有企业就开始经营下滑,经营利润只能够支付财务利息,对于所借本金根本无力偿还,随着国有企业亏损情况一步步加重,更形成难以解决的局面。由于政策要求,银行的许多贷款都用于国有企业,保证它的运行。但是这些借出的贷款都像是无底洞,无法收回,最终变成不良资产。

事实上,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与这四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重要因素,其次是银行因素。经中国人行行长周小川阐述,我国上世纪90 年代前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中,约30%受政府干预和经济政策的影响,10%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10%的不良资产则来自于地方的行政、司法环境的变化,剩余的则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机制问题的产物[ 资料来源: 中国人行行长周小川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