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8-11-19 责任编辑:秩名

 信用风险历来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置于更加突出紧迫的位置。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运行的关键一环,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信用风险的管理和稳健运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联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探索和研究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介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第二章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第三章分析问题的成因,第四章介绍国外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启示,第五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

wWw.eeelw.com

(一)培育风险管控文化,调整绩效考核体系

 

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要做到倡导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注重对过程的控制管理,同时要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强化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和执行者的监督问责制度和参与意识。改变仅仅以资产负债规模为中心的考核体制,建立以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RAROC) 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克服过去考核方法中规模增长与预期损失的错位,将收益与风险、业务与风控有效联系起来。

 

(二)调整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的风控经验,调整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强化横向制约的作用,从纵向向横向延伸。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决策机构,确保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在风险管理的执行方面上,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使各级风险管理部门,与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直接联系,与同级的经营管理层呈平行关系,遏制其为了短时期内的经营业绩而产生的“贷款冲动”,在组织上做到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运转。

 

(三)建立健全信息数据库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使用高级法来进行内部评级时需要有 7 年以上的历史数据,因此,商业银行在实行内部信用评级时首先要积累整合历史数据,保持数据的持续性和准确性,建立丰富的基础数据库,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为信贷资产状况审查、风险度量模型、内部评级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的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需要从质和量两个层面着手。在信息质量上,主要是客户的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指标信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在信息数量上,国有商业银行应使用好分布广泛的各营业网点,尽快开发出全国范围内的客户信息数据。

 

(四)信用风险度量量化、模型化

 

积极学习国际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并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在现有对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工具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更多考虑中国银行业的的现实因素,加快建立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加大开发新的度量模型的力度。在此基础上构建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以更准确地对授信对象进行信用等级评估。

 

(五)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市场化

 

改变商业银行持有贷款到期的思想,为利用市场化手段转移信用风险提供前提。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手段,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逐步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建立衍生品市场,为信用风险转移提供多元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