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美自然中发现“青绿”之美

当前栏目: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9-02-20 责任编辑:秩名

 大美自然中的色彩是无穷之多的,任现代的技术多么发达也不能将其魅力统统表现出来。就在中国的魏晋时期,人们从大美自然中提炼出了“青绿”之色,隋朝时期,“青绿”就成了山水之色的概称了。到这里,就谈到工笔青绿山水画设色的问题了,即“随类赋彩”。所谓“随类赋彩”,出自古代南齐谢赫所著绘画理论专著《画品》,是其主张的“六法论”之一,讲的是绘画的着色,随物着色。“随类赋彩”是谢赫对前人和当时中国画色彩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初期是简单的勾线平涂色块,其基本特点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精密邃密而臻丽的画风为特点。

古代工笔青绿山水画讲求的是工细,追求真实的色彩,那些北宋以前的青绿设色作品其色彩依然闪烁:《明皇幸蜀图》(见附图8)的金碧绯映,《江山秋色图》(见附图9)的高古娟秀,《千里江山图》的光辉艳灼。而当代的他赋彩却不“随类”,他追求的是能表达他性情的色彩意象。他主张潘天寿在设色方面的论述“设色须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重浊,则火气、俗气。”[2]他在创作时,注重色彩的积染与水墨兼施并融。看林容生的青绿拥有一副温文尔雅、和平谦逊的表情,其创作通常只选一两种色彩作为画面的基调,烘托作者内心的纯净。青绿山水画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的设色山水画,但是“青绿”只是对山水之色的一种宽泛的概括,真正在画面上表现的并非全是纯粹的青或绿,在大美自然中,随着光线与云的不断变幻,山色是不固定的。画面上最终呈现的色相取决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瞬间的心灵经验。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大美自然中的色彩美,并将其捕获、提炼。

我在“赋色”的过程中,积色是最能体现我在创作工笔青绿山水画时的内心丰富的情感创作技法之一。先是把整个画面打湿,再施以宝石翠绿、花青、土黄、赭石和少许墨在画面上积色,任其在画面上自由流淌融合,看着自己的创作慢慢“活了”,在此,请允许我这样评价我的创作。看着画面上的石块依次“活”了起来,我也随之而乐了,画面上错综复杂且流动的色彩正是我丰富的内心情感的流露。最后就是以我画面的主色调来分染,不断丰富画面层次感与韵律感的过程。

 

工笔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使画家记忆中的山水与内心情感经验融合在一起了。画家在观察大美自然,亲身体悟大美自然后,从大美自然中总结出“美”的规律。以工笔的表现形式慢慢勾勒出对大美自然的瞬间心灵感受物象之形体美;再以青绿的表现形式积染出大美自然那醉人的色彩美。无论何时何地,大美自然是永恒不变的,在大自然中,人是微小存在的,自然山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工笔青绿山水画家只是用这种表达方式抒发胸中意气罢了,又何必在乎一些条条框框呢?当然,经典的作品会永久保存那份经典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