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背景和效用.doc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4-04-28
  • 论文字数:14503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论文模板 > 经济管理 >
  • 课题来源:(qiaohao)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本文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近年来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应用、变革和特点,梳理我国近年来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历史。分析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的背景以及效用,把握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发展沿革以及其政策效用。文章用数据和图表说明问题,存款准备金率不适宜作为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更多的是发挥警示作用和信号作用。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文末为我国完善存款准备金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效用;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关于存款准备金及其安排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准则。具体来说,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依据本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缴存给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保持银行体系对负债的清偿能力,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间接控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的一种管理和调控制度。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说,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有巨大的冲击力,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中央银行在使用这项政策工具时一般都比较谨慎,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频繁等原因,存款准备金率普遍偏低,而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却从未淡出。

   自从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30余次调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11月19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18%,使用如此之频繁,剂量如此之猛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1988年以后来,随着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常规化的趋势在我国已经十分明显,它已经实实在在的为央行所用,配合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当然,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它的频繁作用,在我国是有特殊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的,是适应经济形势的。但是由于自身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存款准备金政策在发挥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时,并未见到其威力。

   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发展历程,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对存款准备金政策发挥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政策效应有整体的把握;最后,通过理性认识、科学分析,把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