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叙事下的理想重构.doc

  • 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7-05-09
  • 论文字数:9440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原创论文 > 文学论文 >
  • 课题来源:(一年级3班)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余华小说对传统革命叙事的颠覆,以及他个人利用创作对生活、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进行的诗意思考。通过革命叙事和后革命叙事的对比,把握后革命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特点,反观作家创作体现出的集体转型,阐述后革命叙事中颠覆与狂欢的问题。进而回归余华作品本身,通过对余华作品语言形式与内部精神的双重把握,发掘其作品的批判性。余华叙事的表现形式是暴力和残忍的,在这种暴力表象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于人类个体生存,社会政治文化,文学终极理想的冷峻思考。把握“向死而生”和“以晦写明”的创作方法,解读何为“死”,何为“晦”,以及“生”与“明”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好的研究余华重建价值系统的意义及效果。

关键词  余华,叙事,理想重构,暴力

 

在后革命的叙事语境中,余华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家。他利用不同于革命叙事的独特视角解读历史,解读政治文化。余华的叙事模式是反向表达的,任何暴力引发的事件都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任何死亡与黑暗影射出的现实都是对于生存与光明的体验。形式本身成为意义敞开的审美形态,这是1980年代末期以来,小说创作走向文学自觉的表现,也是知识分子温和的反叛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无论形式本身或是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意识形态的转型,十七年文学更多渗透进意识形态主导的而非知识分子本身与民间立场的话语,十年文学时期对于文学创作是一个荒漠和束缚。经历过这些之后,文学本身必须承担失重后的不平衡感,作家群的创作也呈现出上述特定的趋势,通过对余华叙事表征的研究,既能理解余华理想的重构,也有利于深入观察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集体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