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发展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0 责任编辑:秩名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文字的记录,始于记事。翦伯赞在《史料与史学》(北京出版社,2004)说“举凡一切文字的记录,皆可称之曰史”,可见文学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文学作品还具有很深的史料价值,所以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问题启发的有效载体,这对于丰富教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知识和理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术界对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多有关注,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关于发展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的概括性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发展概括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研究文学作品的类型及特点。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其次,始终离不开想象(幻想、联想)和虚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如蒲艺果在《突破历史“文学作品”考题的方略》(《新科研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03期)中说文学作品具有强的感情色彩,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文学作品具有史料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管是何种文学题材,何种文学体裁,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总体来说,文学作品特殊的语言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沉浸在历史的场景中,理解当时所处的环境。

    第二方面是研究文学作品和历史的关系。文史结合历来都是中国学术的传统,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杰出代表。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历史学也离不开艺术。首先,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文字表述需要讲究表述的艺术;其次,虽然史学研究比较真实但是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可见,文学与历史就像孪生兄弟,不可分割。马以鑫的《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张勇耀的《再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王学的《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山西出版集团,2016),庞卓横在《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等认为文学与历史有着无可置疑的亲缘关系,无论是直接取材于宏大历史还是以某段历史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作家的历史知识、历史识见都是极为重要的。

2. 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的作用研究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的巨大社会功能,它包含了文学、政治、军事、地理、美术等。将文学作品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会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集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文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比较新意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如:孙旭《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22期)、赵灿东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法学习提要》(《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5年03期)等。

    第二方面是研究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一节真正好的历史课,除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需要恰当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生动形象地把历史规律表达清楚,这对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求就很高。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不仅能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使表述更具人文性,还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魅力,能把枯燥的说教课堂变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教学课堂。如:熊大成、黄日耀的《教师素质教育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唐荣德的《教师素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谢慧的《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素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3期)、白桂兰的《浅谈在中小学文学与历史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4年002期)等。

    第三方面是研究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穿插适度的文学知识,积极作用非常明显。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巧妙衔接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纵向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孙振龙的《如何让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辽宁师专学报》,2002年1期)、李海涛的《文史之辩: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张爱恒的《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年1期)等。

第四方面是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吸取人类智力成果过程中,使自己的智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对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素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如:周建芬的《历史综合素质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都市家教月刊》,2012年11期)、李雪的《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等。

3. 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

    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方面是教师要在备课中有效的运用文学作品。近年来新课改下,在历史课堂的备课中更加强调有效备课,而文学作品运用在有效的备课中显得尤为重要。文学作品在备课中运用主要分为三个途径:1.在古代史的学习中,引用古诗词,引起学生兴趣;2.在近代史的学习中,可以引用当时阶段的语文课本,加深学生的理解;3.运用当时历史阶段的名著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好奇心。如:隋艳凤的《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陈德红的《文史结合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读与写》,2016年11期)等。

    第二方面是导入课堂的运用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以诗歌、名句、小说、散文等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生动、形象、极富语言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导入新课,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学习情境,作为背景铺垫,这是中学历史教师常用的方法。如:崔长霞的《论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山东师范大学,2011),万美芳的《运用文学作品激活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新西部》,2007年24期)等。

第三方面是在课堂上深入运用文学作品。教师不仅只有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了解学生的反映、想法,这才能使教学课堂中多样有趣。利用恰当的文学作品导入新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引用文学作品语言,对抽象的历史概念进行形象的理解。其次是介绍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加深对重大历史时间的认识;第三是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开出数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最后是结合语文课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回顾应用。如:万芳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运用》(江西师范大学,2006)、林境炎的《浅谈文学是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2011)、杨少辉的《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期)等。

4. 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主要的问题

把文学作品巧妙的运用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在教学中具体运用文学作品时不可盲目,否则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万美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运用》(江西师范大学,2006)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根据文学作品所创设的问题请教非常重要。二是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要比较准确的了解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迅速联想和回忆。

   (二)研究的发展趋势

结合以上分析,当今学界越来越重视研究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目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于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相对集中于文学作品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而对于如何扩大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及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的研究很多,研究内容也越来越深入,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紧密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文学作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及文史结合在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局限性做初步的分析,为中学历史课堂实际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