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总共调查了180名残疾人,共发放了180份问卷,收回18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47份,问卷有效率为81.6%。 根据此次对残疾人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从图1(如下)很直观地看出,当前徐州市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基本都具有,其中肢体残疾占比例最大,但大多为后天导致,有72人,占了48.98%;占比例最少的为先天性精神残疾,仅有2人,占了1.36%;言语残疾,仅有7人,为4.76%;视力残疾占了12.93%,有19人;智力残疾有19人,占了12.93%;多重残疾有11人,占了7.48%。 从图2条形图中可以明确地看出,伤残级别大多为三级,有57人,占了39.31%。其次是二级,有29.66%,43人,四级和二级分别有27人,占了18.62%,以及17,占了11.72%,未评定的有1人,占了0.69%,其他1人为五级军残,占了0.69%。 综合两表格,徐州市残疾人多以肢体残疾为主,而且多为中轻度残疾,残疾人受自身限制问题不是很严重。旅游市场潜力比较大。 1.2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由于社会体制的相对健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更早的关注到残疾人精神需求。欧美的一些学者很早就致力于残疾人旅游这一块,理论成果很丰硕。另外一方面,政府的重视给了残疾人旅游机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无障碍的通畅信息、专业的旅游机构等等都让国外的残疾人旅游焕发生机,残疾人旅游在国外已经形成独立完善的体系。 而我国整个的旅游业起步就比较晚,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处于封闭的状态,由于物质生活匮乏,旅游也仅仅是以政治接待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国内旅游业才慢慢兴起,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为大众接受。但彼时的旅游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和市场效益,21世纪后的旅游才转为更多的关注精神上的满足。 而对于残疾人旅游市场,可以说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国内的残疾人旅游的理论基础也基本是空白状态。一直到2005年4月,残疾人旅行俱乐部的成立才弥补了残疾人市场的这一缺口。紧接着,由于国家关爱残疾人政策的落实,重庆中旅推出第一个残疾人旅游专线,苏浙沪三地联合推出“关爱之旅”,残疾人旅游才慢慢为大众所接受[4]。近几年,随着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残疾人出游屡见不鲜,但更多的是社会福利机构组织的集体出游或以医疗等为目的的旅游,残疾人按自己意愿单独出游需要克服诸多障碍,因而少之又少。加上法制和福利的不完善、残疾人接受旅游信息程度低、无障碍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国内残疾人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仍在起步初级阶段。 1.3徐州市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徐州市残疾人旅游的总体规模不大,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由于徐州地理位置较偏,经济水平相对比较滞后,相应的残疾人整体收入并不是很高,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很少,虽然部分残疾人有一定旅游动机,但考虑到经济问题以及是否有陪伴等问题,残疾人往往力不从心。 另一症结所在就是目前徐州市的无障碍交通设施仍不完善,一些汉文化景区比如像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楚王陵等,一些自然风景区比如云龙山、云龙湖、大龙湖等,这些景区开发比较早,无障碍设施并不完善,残疾人旅游目的地的准入性不高,这些条条框框的外在因素限制了徐州市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开发,导致其规模较小,市场不温不火,缺乏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