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县民间故事传说调查与研究.doc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8-04-02
  • 论文字数:32442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论文模板 > 论文选题 >
  • 课题来源:(平凡小白)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铜山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培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学。本文就铜山县民间故事传说的分类、特点、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

铜山县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幻想故事、鬼狐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七大类,铜山县民间传说可以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等八大类。本文通过调查与研究,认识到这些故事传说在思想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勇于抗争的精神,也表现了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痛苦生活以及对反动统治者的痛恨。铜山县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在艺术上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单一性、虚构性、因袭性、幻想性和程式性等特征。语言通俗、质朴、简练,具有方言色彩口语化的风格。

 

关键词 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铜山县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2 铜山县民间故事的分类及内容-2

2.1幻想故事-2

2.1.1牛娃和人参娃-2

2.1.2摩天树-2

2.1.3不见黄娥不死心-2

2.1.4吴计和大虫-3

2.1.5其他-3

2.2鬼狐精怪故事-3

2.2.1幻梦奇缘-3

2.2.2李二奇遇-4

2.2.3石公公扒灰的故事-4

2.2.4其他-4

2.3生活故事-5

2.3.1秀才巧对结良缘-5

2.3.2才女-5

2.3.3聪明媳妇-5

2.3.4其他-6

2.4机智人物故事-6

2.4.1老百姓讹县官-6

2.4.2七两漆-7

2.4.3戏县官-7

2.4.4其他-7

2.5寓言-7

2.5.1猫为什么要吃老鼠-7

2.5.2猴子和老鳖-8

2.6笑话-8

2.6.1“孙子”和“老子”-8

2.6.2母羊道台公羊岗-8

2.6.3相面-8

2.6.4瘸腿诗-9

2.6.5其他-9

2.7其他故事-9

2.7.1疑心病-9

2.7.2三个秀才对诗-9

2.7.3眼病-9

2.7.4其他-10

3 铜山县民间传说的分类及内容-11

3.1人物传说-11

3.1.1李蟠对诗-11

3.1.2何三姑成仙-11

3.1.3草上飞姚军——人比马快-12

3.1.4张竹坡的传说——白虎附身  竹坡出世-12

3.1.5其他-12

3.2史事传说-12

3.2.1邢宗昌只身夺据点-12

3.2.2铁路游击队进贾汪-13

3.2.3其他-13

3.3地方传说-14

3.3.1拉犁山的传说-14

3.3.2 龟山-14

3.3.3“凤凰山”的传说-14

3.3.4九里山的由来-15

3.3.5其他-15

3.4动物植物传说-15

3.4.1石榴的传说-16

3.4.2微山湖的鲤鱼四个鼻-16

3.4.3公鸡为什么不能上天了-16

3.4.4白果仙种-17

3.4.5其他-17

3.5土特产传说-17

3.5.1茅台酒的传说-17

3.5.2豆腐-18

3.6风俗传说-18

3.6.1正月十五点花灯-18

3.6.2双喜的由来-18

3.6.3桃树枝辟邪-19

3.6.4其他-19

3.7民间工艺传说-19

3.7.1丸子的来历-19

3.7.2一幅春联的由来-20

3.8其他传说-20

3.8.1驸马的由来-20

3.8.2八仙桌的来历-20

3.8.3金瓶梅的传说-20

3.8.4其他-21

4 铜山县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特点-22

4.1铜山县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思想特点-22

4.1.1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22

4.1.2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融合-22

4.1.3对风土人情的描绘-23

4.2铜山县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艺术特点-23

4.2.1创作、流传的集体性-23

4.2.2流传的口头性-24

4.2.3传播的变异性-25

4.2.4人物性格的单一性-25

4.2.5 情节的虚构性和因袭性-25

4.2.6结构的程式性-26

4.2.7 幻想性的创作手法-26

4.2.8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27

4.3铜山县故事民间、民间传说的语言特点-28

4.3.1通俗质朴的语言风格-28

4.3.2简练的语言风格-28

4.3.3方言、口语的运用-29

4.3.4诗词、韵文、对联等的运用-29

4.3.5语言的套用-31

5 铜山县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传承和发展-32

5.1通过学校教育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学-32

5.2政府和社会民间文学研究的支持-32

5.3利用信息技术等传播手段,丰富民间文学内容-33

结论-34

致谢-35

参考文献-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