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活着》的几处改编.doc

  • 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3-12-16
  • 论文字数:11156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原创论文 > 文学论文 >
  • 课题来源:(大耳朵)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 一直以来,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活着》,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从余华到张艺谋的再创造, 不一样的艺术形式渲染着不一样的精彩。虽然它们有着相同的人物、类似的情节和架构,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有着明显的凸出表现,电影多处地方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因此本文从主题、命运、艺术形式等角度进行对比,并挖掘改编的原因及改编的得失。

[关键词] 《活着》   改编

 

[Abstract] Since always, novels and movies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from film produce began to have existed film adap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on literary classics of adaptation. "Alive", from the novel to movie adaptation, from the re-creation of Yu Hua by Zhang Yimou , different art forms render different wonderful. Although they have the same character, the similar plots and architecture, but their differences have obvious bulge performance, film much place to original, the aggressive adapt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me, fate, art form angle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daptation of reason and dig adaptation of gain or loss.

[key words] "Alive"    adapted

 

 张艺谋把小说《活着》拍成了电影,并对其进行了改编,其中改编最大的在主题方面。在余华的《活着》中传达出一种坚韧的力量。小说中富贵的亲人一个个在他面前死去,最后只剩下他活着,他比任何人更有死的理由,然而他却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在作品中变现出来的人世兴衰让读者感受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只祸之所伏”的宿命感。富贵的一生都伴随着死亡,而支撑他在绝望中活下去的,不是信仰、信念或信心,更多的只能是本能。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这种没有理由、没有英雄、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希望的“活着”,其本身所显现出来的坚韧的力量。因此,小说《活着》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而电影却挣脱了小说的羁绊,时代政治特征被张艺谋更多的强调,《活着》中加入了40年代、50年代、60年代……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小标题,因此政治因素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了影片中来。在时代背景下,富贵逆来顺受、忍辱求存。因此,在大跃进时期,硬把疲劳过度的有庆送去学校,就是为了营造大炼钢铁的热闹气氛;在文革时期,二喜让富贵与遭到批斗的春生划清界限。这些无不都体现了“苟且”的生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