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镇守云泉山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5-16 责任编辑:秩名

该典故见于上文“关公[ 蜀汉大将关羽,字云长,巴蜀民间尊称“关公、关帝圣君”。在中国古代伦理型的政治文化中,关羽以“忠、义”著称于世。隋代被佛教收入伽蓝(守护)神,道教奉之为伏魔大帝。巴蜀各地多有关帝庙,清代尊关羽为武圣,故关帝庙也称“武庙”,祀礼与文庙同。旧有祭祀先会主,流行于巴蜀各地,由当地会首主办,主要祭祀刘备、关羽、张飞。巴蜀方志对此多有记载。]镇守玉泉山”一句中,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660页。]
相传关羽被杀后,英魂未散,后经普净法师点化,于玉泉山[ 玉泉山: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市。]皈依佛门,并显圣护民。当地百姓感其恩情,集资修建显圣庙祠,以香火供之。由此,开启了流传千年的关公信仰,并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关公文化”。此典与“项羽乌江自刎”连用,借“霸王勇猛不善而亡,关公显圣护民为神”的传说,劝诫世人积德行善。
戏文中将“霸王”与“关公”二典连用,很大程度上在于二人均为家喻户晓的王侯将相类英雄人物,在百姓心中地位非凡。巴蜀方志[ 本书所用巴蜀方志版本信息,请参见倪晶莹等:《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中与“关公”有关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可为人们笃信“关公显圣护民”之说提供旁证。
民国四年《峨边县志·武庙》:
清雍正三年,追封关帝三代。……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五年,诏改谥“神勇”。三十三年,诏加“忠义神勇显佑关圣大帝”,奉颁祭仪,与文庙略同,无乐舞。祭品:帛一,爵三,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器:核桃、荔支[ 支:应做“枝”。]、龙眼、枣、粟各一,酒一尊。
民国二十二年《安县志·礼俗》:
元英宗始封“义勇武安王”。天历中,加以“显灵威勇”四字。明嘉靖十年,太常卿黄芳奏请,改封“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天启四年,祭始称“帝”。清朝,改称“关圣帝君”。咸丰年间,晋加“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字样,仲丁致祭,祀以太牢[ 太牢:敬祀帝王之礼。]。
民国二十六年《犍为县志·关帝庙》:
明洪武二十八年,饬建汉寿亭侯庙。成化十三年,复建,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岁以五月十三日,祭以太牢,果品五,帛一。国有大事,则告祭。万历中,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有“关帝”之称。
清顺治元年,定祭关帝之礼。……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敕封三代公爵,定春秋祭礼……乾隆二十五年,易关帝原谥为“神勇”……三十三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九年,加号“仁勇”。道光中,加号“威显”。咸丰二年,加号“护国”。三年,加号“保民”。四年,升人中祀,颁定祭文乐章。五年,加封三代王号。六年,加号“精诚”,并颁三代春秋二祭祝文。八年,加号“绥靖”,定春秋仲月上辛祭……光绪三年,加号“翊赞宣德”,至此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以上三则四川方志材料,详细记载了元英宗时期(1303-1323)至光绪三年(1877),元朝2次、明朝5次、清朝17次,前后共计24次,朝廷追封“关帝”的封号及祭礼,足见朝廷对“关帝”敬仰和推崇。从“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等封号可见,“关公”受历代皇帝重视,实质上是举全国之力,宣扬“忠义神武、护国爱民”的“关公精神”。
国家的宣扬,使关公在民间的地位更加崇高,被奉为“关圣”。加之古往今来的显圣传说影响、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地方戏剧的推动等因素,“关圣”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巴蜀民间祭祀“关圣”,则往往会演戏庆祝。
道光十七年(1837)《德阳县新志·风俗》“关圣帝君”条下:
关圣磨刀之辰前后数日,必有雨,以为验。各市、村有庙像处,莫不演戏礼敬焉。
民国四年《峨边县志·风俗》:
五月十三,县城庆祝关圣,名“单刀会”。[ 单刀会:关汉卿杂剧《单刀会》与此略有不同,集中表现荆州归属问题和鲁肃与关羽、乔公、司马德操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一致,主要展现关羽忠贞不贰、义重如山、威武豪迈的英勇气概(参见郭预衡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361页~第363页)。]
民国十九年《渠县志·礼俗志》:
五月十三日,各乡举办关圣会,名为“单刀会”,又名“磨刀会”。
由上可知,德阳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渠县三县,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均要在关庙或关帝圣像前演戏庆祝,多名为“单刀会”或“磨刀会”。此外,巴蜀其余县市大多有祭祀“关帝”的习俗,此不赘述。
无论是官方以“帝王之礼”崇奉关帝,还是民间以“敬神之仪”迎圣演戏,都体现出“关帝”在巴蜀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巴蜀方志的详细记载,更说明这不仅是个别行为,而是一方之俗。因而《天仙送子》引用此典,则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