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游戏文献资料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5-16 责任编辑:秩名

已有的文献资料直接关注于“课间游戏”的比较少,学者对于这一相关话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儿童游戏”以及学生“课间活动”的探讨。 一.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 1.游戏的概念: “巴特勒·戈特斯和奎森伯里于1974年曾指出,由于游戏定义取决于各个定义者对游戏的理解,加之游戏并非儿童所作的孤立的行动或动作群,它包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曹中平.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0]因而“要提出一个正式的游戏定义是困难的”[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虽然很难对“游戏”做一个公式化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游戏的特征来理解“游戏”一词。荷兰学者鲁宾、法因等把游戏描述为三种特征“1.游戏是一种意向2.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3.游戏即情境”[瞿保奎.课外校外活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有学者根据游戏的特征来对模糊不清的“游戏”进行界定,即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偷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罗文红.有关游戏文献的述评[J].早期教育,2003]而在《教育大辞典》中,游戏被定义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而本研究中“游戏”主要釆用黄人颂的界定,即“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是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伴随着愉快的情绪。”[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儿童游戏的价值: 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尤其对儿童的有重要的意义。“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不仅仅是儿童用以理解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在游戏中,“提升了我们对世界的某种感受力。游戏是生命恩赐于人(包括成人和儿童)的一件“礼物”。对于儿童来说,作为其生活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游戏,并不仅仅意味着它能给儿童带来愉悦,它也不仅仅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或工具。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它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真正的家园,是儿童生活之根。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儿童似乎有一种把任何活动都游戏化处理的天性.成人眼中作为劳役的工作,在儿童那里,却成为了使之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的游戏。儿童以游戏的精神和态度改造工作,使工作成为游戏,游戏亦即为工作。在儿童的世界里,游戏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在游戏中,现实生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须臾没有分离。虽然在游戏时,儿童也都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种假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待游戏的严肃态度。儿童能从游戏中获得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吴航 .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博学位论文, 2001]游戏在帮助儿童认识这个社会的同时,也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有利于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游戏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游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游戏也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对交往策略和规则的理解。“游戏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他们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以游戏为媒介的交往使得幼儿在彼此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不断建构对于交往策略和规则的意义与理解。”[鞠路宁.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同时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也有帮助,“如戈德斯·沃思于1971年指出,游戏是正在成长中儿童的最大心理需求,认为游戏会导致最佳学习。”[瞿保奎.课外校外活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可以见到,游戏对儿童的价值很大,不可或缺。 3.儿童游戏的种类: 莫尤斯将学校中的游戏类型分为三类,即肢体游戏(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和神经动作)、智能游戏(语言、科学、符号象征、创造)和社会情绪性游戏(治疗性、语言、重复、同理、自我概念和竞赛)。[毛曙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对儿童游戏的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儿童游戏。也有学者对课间游戏进行分类:“一.混战游戏。此类游戏主要发生在男孩子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运动细胞比较发达性格比较活泼好动的女孩子身上。二.物品游戏。物品游戏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游戏,主要指的是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物品作为游戏的对象。三.社会化情景剧游戏。在《儿童游戏治疗》一书中,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王晓萍对于社会化情景剧游戏做了如下定义: “社会化情景剧游戏建立在假定的社会化游戏中个体间相互反应、互动的前提下。这个游戏形式结合了所有戏剧游戏的元素,还加入了游戏分享和两个以上孩子间的言语互动。”[王晓萍. 儿童游戏治疗[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对儿童的研究: 赵寄石教授说“幼儿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幼教研究、教学的人来说,是一本多学科、综合性的`教科书',他们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髓的学习对象,他们会使你受益无穷。”[赵寄石.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儿童是喜欢童话的。在童话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善良永远战胜邪恶,好人总会赢。儿童们是爱玩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试图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来调整这个呆板的、无趣的世界就用作为某种封闭世界的游戏世界去反对那没有变化和情趣的目的世界。他们会自个儿想出点子来逗你玩,如冷不丁地躲起来希望能吓你一大跳。他们从不拒绝任何好玩的事情,他们喜欢玩安静的游戏,如积木、拼图等。他们也喜欢玩运动量大的游戏,如滑滑梯、踢球等。他们喜欢玩假装游戏,如,扮家家、开小店等。他们还喜欢玩各类规则游戏,如下棋、赛跑等。儿童是好动的。他们只要醒着便会动个不停,他们显示出无比旺盛的精力。儿童喜欢户外活动。在户外散步、观察植物、放风筝、捕捉小昆虫、捡落叶等活动会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也能让儿童的身体更加健康。儿童是好奇的。他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现象都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尝试。儿童是好表现的,是喜欢成功的。在活动中他们有强烈的获得成功的愿望,通过完成某个任务,完成那些看起来有点困难的事,他会感到非常高兴,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你可以看到,一个学步儿,在费尽力气爬上对他来说有些高的椅子拿到想要的东西后,在他脸上所流露出来的得意和快乐。儿童喜欢和同伴交往。岁以上的儿童就开始乐于与同伴在一起活动。当儿童面对年长于自己或年幼于自己的同伴时,他们会自觉地进行行为调整,而担当起跟随者或引导者的职责。有的时候,儿童们也会自己创编出想像中的朋友,来陪伴自己参与各种活动。儿童们是非常善于倾听和模仿的。我们几乎要用“窃听器”这个词来比喻儿童惊人的记忆能力。只要你说过一遍,说的是他感兴趣的内容,他肯定会记得,哪怕他正在做别的事情。那些有趣的诗歌、故事和歌曲也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儿童记住。儿童是喜欢受到表扬的。小的孩子非常乐意“听好话”。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为了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比如妈妈说“我喜欢动作快的小朋友。”那么孩子就会动作快起来,以赢得妈妈的表扬。儿童的作品如果能得到成人的肯定,那么他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局。儿童是有自己基本需要的。儿童有健康的需要。他们需要吃饭、睡觉,需要运动。儿童有安全的需要。人类对安全需要类似于动物的安全需求。生物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个体和群体的生存问题。对幼小的儿童来讲,他们更加需要来自成人的呵护。此外,儿童有受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的言行可以“教导”成人。孩子们乐观开朗,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被大人如何批评,他们很快就会把不愉快的事情忘记得干干净净,像没事人一样,又笑眯眯地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这种大度倒让某些“小心眼”的成人感到惭愧。儿童有着极好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岁多的孩子就能够提醒你,橱门没有关好。一旦你违反了你和孩子共同制定的规则比如说了一句难听的话,孩子会立刻向你指出来。”[毛曙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二.关于小学生“课间游戏”的研究 1.小学生“课间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70.1%的学生认为课间休息的时间不充足;在大多数课间,58.3%的学生的感受是“开心、快乐”,而剩下近半数的学生是称不上开心、快乐的。”也有学生对课间活动的时间做了具体分析:“课间活动主要是指课间休息时间以及学生提前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 以每天上、下午各三次课间休息、每个课间 10 分钟计算, 全天就是 60 分钟。小学生提前进校的时间虽不相同, 但是, 上、下午合计至少是 30 分钟。所以, 小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时间实际在 90 分钟以上。”[夏立新.课间活动该不该管[J].教学与管理,2007 ][王娜.小学生课间生活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有学者“从社会和家庭因素及学校和教师因素两大方面出发,总结出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和玩的自主性;农村城镇化、社区化的发展;孩子玩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校可供选择的活动内容少,场地少及教师拖堂等因素。”[谭文杰.小学生在校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课间活动”除包含“课间游戏”外,还包括其它内容,游戏在其中占据的分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