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会策划书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14 责任编辑:秩名

 四年的时光可以让一个人大一进校青涩的样子变得成熟,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好,当然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付出的多少决定。在学习音乐的这条路上,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幸运很多,我有对我要求特别特别严格的老师,上了四年的专业课,记得大一因为自己懒惰,该完成的歌曲并没有完成的很好,自尊心超强的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偷偷的哭,以为老师没发现,结果等到下一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是不是哭鼻子了,当时的自己真的好想找个洞藏到里面去,有羞愧,又尴尬,简直了,回寝室之后想了好多好多,于是当天晚上跟老师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里面的内容包括如何努力的事,四年之后的今天回头去翻这条短信,还好,我完成了我所跟老师承诺的大部分事情,没能做好的一件事情是没有好好的准备考研,并且没有考上研究生,不过这件事,一定会完成的。

我是一个很极端的人,要么就勤奋的让别人嫉妒,要么就懒惰的让周围的朋友都骂的程度,大学四年间,对自己学业上的表现评价为良吧,办这场音乐会之前对音乐会筹备些什么,需要准备些什么完全不知道,只有每天每天去琴房准备自己的歌曲,一遍一遍又一遍。虽然音乐会有很多很多不好的地方,不过自己还是很满足,不是满足自己对音乐会上的表现哈,是满足自己能够站在上面,能够站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因为我喜欢这个唱歌的舞台,喜欢琴房,喜欢练声,喜欢每次老师布置歌曲的时候上百度去查资料,去查词曲作者,喜欢去了解那些词曲作者那些人的故事,因为想要去了解这些名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是在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故事,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渴望才会写出这些美妙的语言,这些令人为之动容的旋律,很想要知道到底他(她)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在文化课上,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但是在调查这些词曲作者背后的八卦里,我是学霸,我虽然唱的外国作品比中国作品多得多,但是我也很喜欢中国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那么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那么多作者内心的活动。

一首歌曲我特别喜欢的是天主教时期的音乐《圣母颂》,这首歌曲也是有好几个版本,都很好听,(Ave Maria)法国浪漫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古诺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圣母颂》,其使用的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 1)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的前奏曲部分。《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我们如同 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则精美绝伦,集纯洁、宁静、明朗于一身,满怀美好的期盼,以这样一首乐曲作为《圣母颂》的伴奏,确实是恰如其分。最难得的是,古诺竟将它与自己歌曲的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原指的是天主教徒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歌。其歌词最早是由罗马教廷于1545年起召开的特洛特会议上确定的。19世纪以来的圣母颂,歌词已经变得比较自由,除了必须含有的对圣母的赞颂之外,其它戒律均被打破。作曲家借它抒发感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俗的成分,而不仅仅限于宗教的范围。而古诺这个人呢,他的故事就是:古诺,出生在音乐世家,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师,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古诺十八岁进入巴黎音乐院,三年後得罗马大奖,去罗马专心研习宗教音乐,回巴黎後在教堂当任管风琴师,当时曾立志终身服务神职,受训两年,学习许多哲学及文学的课业,三十三岁创作一首庄严弥撒曲在英国伦敦演出,颇受爱乐者的赞誉。

意外的他不久就改变了奉献宗教的初衷,决心与其他的法国作曲家一样的的写大众欢迎的通俗歌剧,即辞去教堂职务在剧院工作,担任乐团指挥与写合唱曲的职位,第一出歌剧推出并不成功,古诺却不气馁一直写作不辍,四十四岁1852年第四出歌剧浮士德推出,剧本是人人熟悉的神话传奇,剧中有动听的抒情咏叹调,多情的恋爱二重唱,雄壮热情的军人大合唱,还安排了非常戏剧化而且气氛慑人心魄的狱中一幕。推出以後立刻风模巴黎,有口皆碑,统计此後一世纪中,仅仅巴黎一定就演唱了两千多场,而且场场爆满,次次轰动;又曾翻译为24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演出,其声势的盛大远久,可谓是千古不朽之作。

五十二岁应邀前往伦敦指挥皇家合唱团,并主持很多音乐活动,五年後回到巴黎,以後的十八年,又复专心写宗教音乐,作品有数百首之多,1893年在巴黎逝世,享年75岁。

古诺共作了十二出歌剧,最著名的是浮士德、罗密欧与茱丽叶;此外有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一首管乐交响曲目前军乐队中经常演奏的; 还有一首幽默的交响小曲也颇为人知,曲名丧葬进行曲,顾名思义应该是非常悲伤哀悼的乐曲,不想演奏时各种乐器发出奇异诡怪的音乐,反始观众忍不住嬉笑起来。

宗教音乐共数百首,包括许多圣诗合唱取与清唱剧,以庄严肃穆著名,其中一首至今家喻户晓的圣母颂,歌词是圣母颂出自虔诚真挚的祈祷文,配合著如泣如诉的旋律,每次演唱时,听者歌者皆自然的被激起了孺慕之情,其优美纯朴百馀年来一向是脍炙人口的,。古诺大胆借用巴哈所作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为伴奏,在合声与旋律方面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藉这巴哈音乐的古雅风格,更陪衬出歌曲的崇高意境,令人感佩。今日乐评家曾批评古诺的旋律太感情化,可是再一百多年前却被认为太严肃太德国化;事实上,处於大众都认为歌喉比剧情更重要的十九世纪中叶,作曲家亦皆是力求歌曲以感人取胜的。古诺遗留下来至今不朽的名曲,的确也非常能感人肺腑,使聆赏者用至不忘。《圣母颂》还曾被舒伯特谱成了小提琴曲,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这种美妙的歌曲,怎能叫人不热爱呢!就拿我喜欢的歌曲《江城子》来说,我记得我大二的时候学习的歌曲,最开始在QQ音乐上搜不到这首歌,百度上也搜不到这首歌,然后发现好多不同的版本,当我找到敖昌群曲的这首《江城子》的时候,还小激动了一下,心想太不容易啦,第一次听到是百度上面一个川音的女的音频,交响乐配上她那甜美的民族嗓,真的听着很美,当我开始百度搜索苏轼之后,才发现,他那么年轻美貌,知书达理的妻子早逝,去妻子的坟前,对挚爱的想念,想念曾经的美好,想念妻子一切的一切,换做以前的自己真的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当自己也真正的喜欢过一个人的时候,才发现,即使恋人分手,或者异地恋都会那么的痛苦,何况像苏轼和他的妻子那样,生死两隔,永不相见,该是有多大的心里承受力才能接受一生中最爱的人永远离自己远去,再也看不到想要见到的人,再也没办法感受到最爱的人的温度,再也没办法如同自己左右手那样般的人存在,当我在百度上查到这些的时候,很深刻,当时真的是看哭了,并不是因为自己恋爱受什么挫折了哈,真的是觉得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就这样天各一方的感觉,好难受,那天晚上就一直听这首歌,哭得稀里哗啦,曾经有人说学音乐的人都是感性的,真的没错,真的很感性,每当我查到这种比较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总是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歌者,内心是怎样的力量才能够完完全全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说当时作者的内心活动,我觉得学习音乐的学者,都是演员,歌者内心的世界,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歌唱家,就是传达作者的想法的同时通过自己深刻的对歌曲的解剖,对作者背景,对时代背景,对整个歌曲的整体的把握之后,通过自己的理解,传达作者的意思的同时也传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当然,肯定是作者的意思为大部分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