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西楼》创作特点分析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8-24 责任编辑:秩名

 1.曲目本体分析

在中国的声乐作品中,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就是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体现,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其诗词的表达情感在现代人的赏析中有了新的认识,诗词也由此变得越来越受到尊重。在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主宰乐坛的今天来说,“古词新唱”、“古曲新谱”等成为了作曲家重点探索的爱好之一。而追溯到历史悠久的古代,往往能发现古典诗词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含蓄凝炼的特点,这使得古典诗词放在现代的歌曲创作与演唱当中,就有了别具一格的音乐理论与演唱技巧相融合的艺术味道。

2.《月满西楼》词章语言美融合声乐美分析

(1)词曲的抒情美

在诗词新唱法上,首先要在词本身具有可唱性去进行创作,借以此才能将词曲融合美充分演绎出来。《月满西楼》中的语言表达中,具有词人一种跳动的灵感在里面。词人与丈夫的爱情浓厚真挚,在与丈夫分离后因思念丈夫,盼望收到丈夫寄予的思念之情,通过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胜过丈夫对她的思念。故词里饱含了词人李清照的伤感离别之痛与忧愁思念之情。谱曲家在进行曲的创作时,将诗情与曲情想融合,使其表现音乐艺术的同时又不失诗化抒情美。将词情作为曲情的导向进行深化理解,使得乐曲本体有一个明确性的情感基调,从而在创作中把握了音乐抒情基调。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道出了词人浓浓的愁意与深深的思念,作曲家在谱曲过程中反复斟酌加以理解,使得其充分体现了词曲融合的抒情美。

(2)词曲的节奏美

在声乐作品中,将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巧妙接洽形成的声乐节奏,具有独具匠心的韵味。创造与词体相应的格律需要根据曲子来定词体,依乐段来分片,依曲拍来定其韵律,故就使得词曲分段创造了其格律,进而将分段连成一体,形成一首具语言特色融合音乐基调与语言节奏融合音乐节奏的声乐曲子。此外,语言的音乐性与旋律音乐化是挂钩的,语言音乐性通过旋律音乐化得以体现出来,使得语言与旋律韵律相结合。而在《一剪梅》中的《月满西楼》声乐曲中则恰恰拿捏住这一点,使得其韵脚与韵味充分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故无论是其文辞上,还是情感表达上,在与音乐融合时都能形成神韵,给人以深远意境及情感渲染的感觉。

(2)词曲的凝炼美

古诗词中,具有凝炼度的诗词往往较有神韵,其情感的表达也通过语言抒发出来。但在声乐语言上,其凝炼度往往比诗歌语言凝炼度具有更高的要求。在歌词与唱词相结合,借助音乐化进行谱奏,但是字句在旋律中一般都是将其音值进行延长,而同时又由于需要进行情感表达,故一字就会婉转沉吟从而拍节发生变化,一般延长一二十个拍节。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以乐声去表达更深的内容,皆是表现在精辟的语言上。此外,在词中,炼意与凝神具有其不同的含义。“意”是指意趣、意境;“神”是指神情、神韵,前者是词的内涵与诗意的抒发及表达,后者是对词中诗意的提炼和升华。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诗的点睛之笔,这一句当中,“眉头”对应“心头”;“才下”对应“却上”,在词人情感表达上形成起伏,既有押韵又结构工整,其表现手法可谓十分凝炼。故在词曲创作之时,能够通过有限的时间去神化了一词的意境与韵味。

3.声乐作品《月满西楼》旋律写作特点

从乐曲中可分析出,此曲在旋律表现上十分的清新流畅,以主题旋律线进行连结起来。从其形态上看,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水平式、波浪式、环绕式等多种类型,使得词句在连成曲子的时候,表现出丰富的旋律,将词人的伤感情绪贯穿始终,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让我们看到词人在荷叶消残,凉风袭人里,独倚栏杆,远眺思念之人的忧愁孤寂画面。作曲家苏越在调式调性上采用了适合表达忧郁与黯伤情感的七声雅乐羽调式,将词人心头浓浓的愁丝与孤寂冷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声乐作品《月满西楼》旋律美分析

旋律对于一首曲子来说就是曲子的核心,是整首音乐的灵魂表现。其旋律美主要由多个方面来组合构成的,由其音调、节奏组合构成。在艺术歌曲当中,“美”的品味主要在于“歌”、“唱”两方面。前者意指歌曲本身的美,即歌曲具有艺术美,歌本身内涵美;后者意指美的“唱”,即曲子要在被演绎出来的时候唱得美,方能体现其曲子本身美的艺术所在,也同时反映出曲子的演唱技巧的品味。《月满西楼》中,作曲家为将词与曲巧妙接洽的同时不失其神韵,故采用二段体曲式结构,其乐句均为方整乐句。而旋律的转调也设计在第二个乐段中,将音区也完美控制在人声的自然声区以内。从全首曲子来看,其旋律布置均匀、明快简洁。级进式的运用使得旋律音起伏有致,从而达到与词的本身诉说相融合,使之带来舒适得体的旋律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