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情书》到《花与爱丽丝》,岩井俊二将关注的焦点,都投放那些刚刚步入青春之门的少男少女身上。而岩井俊二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关联性和相似性。在他的电影中,女性是主要的表现对象。而在女性形象被刻意强调与无限放大的同时,影片中男性的形象被缩小成一个附属品的地位,这与电影荧幕上大部分男尊女卑的电影作品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但这也是岩井俊二电影的独特之处。 青春是每个人生命中至关重要、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又是一个多变,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自从电影诞生以来,讲述和描写以年轻人为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影片就数不胜数,而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青春电影也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说到青春,人们总会感慨万千的回忆起人生中最美妙的时节。的确,假如人的一生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的话,那么青春时期无疑是最绚烂最华彩的那一瞬间。然而,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少男少女们,在外表出奇的安静与乖巧下,总有一种让人心痛的隐痛。他们总是给人一种与世人隔绝的状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似乎被命运无情的玩弄,只能彻底陷入无尽的寂寥和痛苦之中,冷暖自知。 1颠覆性——女性的独立和男性的沦丧 岩井俊二对人物的塑造,除了清一色的年轻人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以女性为主,男性的形象被尽可能的淡化。一直以来,男性都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出现的,在许多电影作品中,也是男性占主导地位,而在岩井俊二的影视作品中,却反其道而行。我们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了女性的角度,看见了女人的主导地位。 电影《情书》讲的是女主角对记忆中的藤井树的怀念。而这所谓的男主角,早在一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实质上的男主公,只是一个客体,一个被对象化的存在。同样走温情路线的《四月物语》中,女孩由于暗恋学长,于是爱屋及乌,想要考学长所在的武藏野大学,而当她通过自身努力,来到了武藏野大学。影片围绕她的大学生活徐徐展开,全片氤氲着一种单纯美好的暗恋气息,这是一个女孩子的爱情心事,是她写给自己的情书,而与其他人无关。《花与爱丽丝》讲述的也是少女之间的故事。花和爱丽丝的形象一直是主导地位,而被不断的强化。片中作为符号存在的男性角色宫本,永远游离在两个女孩中间,不知所措,处于被花和爱丽丝两个女主人公的支配之中。完全没有男性所应具备的果断与坚决。而在影片的结尾处,宫本的角色便不再出现了,甚至没有任何其他男性角色的出现。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家族式”的国度,“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家中“父亲”的形象极具权威感和距离感。但是岩井俊二却刻意的颠覆这个传统的伟大形象,使“男人”这个角色在女性面前越发的卑微,渺小起来。电影《燕尾蝶》中,少女凤蝶的母亲是一个风尘女子,而凤蝶的父亲很可能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嫖客,父亲的形象在她的脑海里是缺失的,在凤蝶的印象里“父亲”就如同那些肮脏的嫖客一样,她的心中只有本能的厌恶与反抗。 这足以说明,男性角色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早已失去他的权威性,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丑陋不堪。他们的存在,只是用来衬托女性形象和辅助情节的连贯性。 2孤独感——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的冲突 人之所以处于孤独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价值观含混不清、意义模糊、相互矛盾。现实中的世界,常常在岩井俊二的描述下,变得异常冰冷和荒诞。在他的影片中孤独更多的却是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生活存在状态。在这里的孤独并不是空间上的孤单,孤独与孤单不同,孤单更倾向予指称一个人在空间上存在的单一性,而孤独更强调一种精神上的空落感。片中人物常常在影片的一开始便被笼罩在无法自拔与逃离的尴尬处境里,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与拉扯。而当人们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间放弃了求生的勇气时,他们便放任自己,更深的沉沦在孤独的漩涡里无力回天。 仔细审视岩井俊二的作品,讲述孤独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相对闭塞、狭窄,或者是与世隔绝之处。早在1994年他的推出的一部电视短片《爱的捆绑》中“孤独”这一主题已初露端倪。影片画面色彩的灰暗首先在心理上给人压抑、封闭之感,而女主角的精神疾病,表面上是爱情之痛,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她内心世界受到无限压抑的结果。影片多次出现捆绑的镜头,女主人公被束缚在层层绳索中的画面体现出她内心的恐惧与缺少安全感,封闭、阴暗的房间也暗示了压抑,郁结的心理状态。 电影《梦旅人》的主场景是压抑的疯人院,由于场景的单一化,使得观众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集中到了电影人物身上。然而相对于外部环境,更加意味深长的是人物之间的沉默寡言。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抗争成为穿越成长转变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青春境遇,即使是展现青春朦胧美好的《四月物语》也不例外。1998年,岩井俊二拍摄了电影短片《四月物语》,其中对孤独的表现已经开始将从隐性渐渐变为显性。《四月物语》历来被看作在风格上比《情书》更加唯美的影片,但是仔细发掘一下,仍然会发现隐藏于“唯美”背后的“孤独”。一个孤身少女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心中的爱情,一人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书店…虽然他们都拥有正常的表达沟通能力可是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他们作茧自缚,就像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围城》里写的一样,“城外的人想进去进不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却出不来。” 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对孤独感的展露更进了一步。沉默少语的雄一,在现实世界中处处受到排挤与欺凌,习惯于在互联网上的沟通方式,喜欢一个人站在麦田里聆听莉莉周的声音,只能在歌声中寻得一丝慰藉。他无法融入这个现实的社会,而正当他下定决心打算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时候,却发现经常欺负侮辱自己的人是他在网络上无话不谈以及最信赖的挚友,于是雄一便陷入了更深更彻底的孤独和痛苦中,最终一蹶不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不能填补人们的空虚感、孤独感,这正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生存处境。随之而来的,便是荒谬的,从人性的必然异化的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