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改农场书写--《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灵与肉》为例.doc

  • 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4-12-08
  • 论文字数:7973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原创论文 > 文学论文 >
  • 课题来源:(橙子)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与中国作家张贤亮的《灵与肉》都描写了劳改农场的生活。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作者重点描写了伊凡·杰尼索维奇在劳改农场一天的生活。在张贤亮的《灵与肉》中,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主人公许灵均在劳改农场的生活状况。细读文本,对比这两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都描写了主人公在劳改农场中的悲惨生活,但在主人公所经历的苦难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看到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大多是社会政治灾难,正是这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又给主人公的政治地位、生活状况乃至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而劳改农场这一劳动载体又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历史思考。

关键词    劳改农场,人性,历史思考

 

引  言

 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索尔仁尼琴因为给友人的信中说了对斯大林不敬的话而遭逮捕监禁,而张贤亮也经历了反右派等重大历史变革,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是在流放中度过的。索尔仁尼琴与张贤亮都有在劳改营生活的经历,不同国度的他们却在作品中写出了类似的经历。在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主人公在国家特殊时期的生活状况,也看到了脱轨的历史给不同阶层人民带来的苦难。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我们看到普通劳动者生活的不幸,而在《灵与肉》中我们看到知识分子命运的坎坷。两部作品都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特定时期的生活状况,也描绘出他们作为政治牺牲品的不幸命运。

索尔仁尼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关于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民族性格、生存尊严、农民形象等问题,例如:武玉明《略论索尔仁尼琴的民族性格观——以〈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为个案》,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民族性格的双重性及民族性格与民族命运之间的联系;周振美在《生存的尊严——评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文中主要是探讨生存尊严的问题;李传进的《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为例》主要研究的是农民形象。

对于张贤亮《灵与肉》的研究更多是倾向于许灵均这个人物形象,如:汤本《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评小说〈灵与肉〉的主人公许灵均的形象》、胡培德《“最美的最高尚的灵魂”——关于〈灵与肉〉的主人公许灵均的形象剖析》、孙叙伦,陈同方《一个畸形的灵魂——评〈灵与肉〉的主人公许灵均》。再者田莉《论张贤亮〈灵与肉〉中“创造/破坏”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该文研究的是作品的结构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太多的注意,而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劳改农场这一场所的研究也甚少,本文主要是从劳改农场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物身上为什么会发生类似的事件,以及类似事件的发生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