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目漱石小说《心》中人性婉约之美_汉语言文学.doc

  • 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5-04-02
  • 论文字数:7155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原创论文 > 文学论文 >
  • 课题来源:(龙骑士)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夏目漱石《心》中的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却在某一层面上得到统一,往往具有柔和的性格特征,展现出动人心弦的婉约美。经过考察,《心》中的人性婉约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层面上的“礼”展开研究,从“先生”这一称呼体现的尊敬之情;“我”先自省其身再度他人自谦的思维方式;以及无意识的否定形式所带来的温暖人心效果,来体会各人物的人性之美。二是从表述方式探寻,通过对省略与关注转移的分析,展示夫人温文尔雅的品性和先生自惩的残酷,在他们的行为中体会人性中的婉约美。三是从审美角度分析,从小说中人物模糊致歉的范围,先生对妻子含蓄而真挚的感情中体会人性婉约美。

关键词:礼;省略;模糊;含蓄;柔和

 

Abstract: Natsume Soseki's "heart" the figures in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but at one level are unified, often has the character of soft, show the graceful beauty out of people's hearts. After investigation, "human nature" graceful beauty in hear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A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ceremony", from "Sir" the call of reverence; "I" to reflect the body again others self deprecating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negative form of unconscious brings the warm effect, the charact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The two is to explore the way of expression, ellipsis and attention were displayed lady refined and cultured character and Mr. self punishment cruel, in their behaviour can experience the graceful beauty in human nature; the three is the range from th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fuzzy apology to his wife, Mr. from the subtle and sincere feelings taste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 Li; ellipsis; fuzzy implicative; soft

 

自21世纪以来,对夏目漱石小说《心》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直接对夏目漱石的文学观念进行阐述,而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研究开始细化,第二种并不是放弃对主题的解释,而是选取一个角度,从小处出发,由小见大。但无论如何都不曾离开明治时代背景来讨论。2003年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 叶琳,期刊《外语研究》,2003年第4期]详细阐述了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内心矛盾、迷惘的心理状态,称先生自杀的导火索是明治天王的死,而天王之死则意味着统治着人们思想领域的明治精神的结束。2007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李光贞,期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9月]则明确将明治精神与天皇分离开,提出明治精神“和魂洋才”伤害误导了人们的心灵,传统根深蒂固的集体荣辱观念与对外开放带来的个人主义发生激烈碰撞,致使明治知识分子难以界定私欲的范围,他们的精神与行为常常发生激烈冲突。这些研究对《心》的探讨不再简单局限于文本,引导后来者关注时代背景,思考明治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深度揭示《心》的内涵。2008年纪微《“先生”执笔遗书的意义》[ 纪微,期刊《黑龙江史志》,2008年]、史小华《以“先生”的人物形象为塑造中心》[ 史小华,期刊《文教资料》,2008年3月],2010李海浩、孟华川《从<心>看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思想》[ 李海浩,孟华川,期刊《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9月],2011张静宜《夏目漱石<心>人际关系的解读》[ 张静宜,期刊《丝绸之路》,2011年第16期],以及别有新意的2013邱晓玉《“罚”“罪”的告白性》[ 邱晓玉,期刊《林区教学》,2013年第4期]不再过多论及明治精神、个人主义转而探讨先生自杀的个人原因即“责任感”。此外还有对“夫人”、“静”、“K”的人物形象探讨,丰富了研究内涵,拓展了研究深度。然而两种类型殊途同归,不管是探讨明治精神,还是着眼于小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