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探究.doc

  • 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即1元=1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8-03-16
  • 论文字数:15556
  • 当前位置论文阅览室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 课题来源:(张小杰)提供原创文章

支付并下载

摘要:使学生改变其原有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使教师作为中心、课堂作为中心和书作为中心的局势加以改变,在教学实践中增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不再禁锢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使得语文教学可以真正融合到生活中去,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形成一个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个性发展以及终身发展的语文课堂。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统一模式,它是对教育理念的极大创新,有利于丰富现有的教学理论,指导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多元、全方面的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模式、如何调控课堂组织秩序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涵义、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现实实施情况,包括分析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条件、分析对比农村与城市的师资力量和环境差别,从而致力于提高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水平,探讨促进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策略,打破固定格局,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空间内,发挥人的潜质,实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

并且,笔者利用在学校实习的机会深入课堂,直观小学语文课堂现状,与教师学生进行了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关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策略,主要从课堂目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氛围,课堂时空范围,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深入探究。

参照目前国内的各项研究成果,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部分,这部分包括理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出,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国内理论研究综述、研究目的以及调查方法;第二部分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对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为本文的一些观点结论提供理论前提;第三部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分析探讨了开放式课堂构建的实施条件以及注意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开放式;构建策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1

1.1.1选题背景-1

1.1.2选题意义-1

1.2研究综述-2

1.2.1涵义-2

1.2.2构建策略-2

1.2.3小结-3

1.3研究目的-3

1.4研究内容-3

1.5研究方法-4

1.5.1文献资料法-4

1.5.2观察法-4

2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内涵-5

2.1开放式课堂的起源、发展及特征-5

2.2开放式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5

2.3我国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反思-6

3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策略-8

3.1开放目标,即兴灵动-8

3.1.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为了孩子的一切”-8

3.1.2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为了一切孩子”-8

3.2开放内容,活化教材-8

3.2.1以生为本,自主提问-9

3.2.2与其他学科融合开拓-9

3.3开放方法,形式多变-9

3.3.1以生为主,发散思维-9

3.3.2以师为辅,调动积极性-10

3.4开放过程,以生为本-10

3.4.1社会、自然相融合-10

3.4.2倡导创造性学习-10

3.5开放时空,拓展延伸-10

3.5.1开放时间,打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孤立-11

3.5.2开放空间,革新教室观-11

3.6开放氛围,师生和谐-11

3.6.1尊重、信任学生-11

3.6.2适度宽容-12

3.7开放作业,解放个性-12

3.7.1提高趣味性-12

3.7.2注重实践性-12

3.7.3培养创新性-12

3.8开放评价,多元激励-12

3.8.1评价内容开放-13

3.8.2评价形式开放-13

3.8.3评价标准开放-13

4 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构建的实施条件-14

4.1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条件-14

4.1.1 物质条件-14

4.1.2师资力量-14

4.1.3家庭氛围-14

4.1.4学生自身水平-14

4.1.5 农村、城市的差异-15

4.2注意开放有“度”-15

4.2.1教学形式有“度”-15

4.2.2教学目标有“度”-16

4.2.3教学内容有“度”-16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